經過百余年的發展,上海構建了中國學術文化出版的制高點,確立了“中國出版重鎮”的歷史地位。6月29日,國內首家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并將于6月3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外觀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位于上海市楊浦區周家嘴路3678號,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分為一個主題館和五個分館,涵蓋新聞出版通史、印刷技術、兒童出版、藝術設計、數字出版、音像出版等內容。六個展館將陳列清末以來各類展品共766件/套,包括圖書、期刊、報紙、唱片、名人手稿、文件檔案、生產工具等。且場館展陳手法多樣,運用了3D Mapping、裸眼3D等最新技術,并以數字技術采集、還原、印刷石窟圖像,實景模擬克孜爾石窟的壯觀場景。場館內諸多互動裝置也將讓觀眾與各大展項展開“沉浸式”對話。
在開館儀式上,三位重要捐贈人來到現場。戈寶權的外甥孫戈先生捐贈了戈寶權譯高爾基《海燕》手稿1件;王方女士代表書籍裝幀藝術家秦龍先生的夫人陳長敏女士捐贈了秦龍作書籍封面、插圖設計原稿、打樣稿等16件/套;《辭?!肪幬巍掇o?!忿k公室副主任的秦振庭先生捐贈了辭海插圖發繪單(1965年)、辭海相關工作的書信、題詞等56件/套。
記者了解到,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免費開放,開放時間為9:00-17:00(16:00停止入場),每周一閉館(國定假日除外)。自開館日至2023年8月31日采取通過小程序預約入館機制參觀,后續視客流情況動態調整(預約方式詳情見“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一個主題館和五個分館,涵蓋新聞出版通史、印刷技術、兒童出版、藝術設計、數字出版、音像出版等內容。幾代新聞出版人的夙愿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的發祥地和全國出版重鎮。據統計,1912-1949年間,全國80%以上共300余家出版機構集中在上海;列入中國近現代學術名著的千余種圖書,近95%為上海出版。百年以來,張元濟、陸費逵、史量才、胡愈之、鄒韜奮、葉圣陶、趙家璧等上海新聞出版群星閃耀,大家輩出,積累了大量珍貴史料,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
在上海建設新聞出版博物館是新聞出版人一直以來的夙愿。經多次選址,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楊浦區委、區政府合作共同建設的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最終落戶擁有“四個百年”獨特歷史資源的楊浦區。作為首個部區共建的市級重大文化項目,項目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2020年8月結構封頂,2021年4月建筑竣備,2023年4月啟動內測。
區別于傳統的單向傳播,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更注重實現參觀者和內容的雙向交互,注重運用現代技術為參觀者提供更多維度的知識空間和更大便利。目前基于5G的智慧博物館項目即將上線。結合5G技術,在移動終端打造數字博物館和智能手機導覽,為觀眾帶來數字時代的全新觀展體驗。
博物館方面表示,正式對外開放后,這里將對照國家一級館指標,搭建行業平臺,舉辦系列精品展,推出系列文化活動,與國內外同類博物館展開合作,立足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設一座與光輝出版歷史和地位相稱的新聞出版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一樓的中華書局圖書館舊藏讓人眼前一亮。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原中華書局圖書館)藏書是上海出版系統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源,是全國出版系統現存的最大單體文物,也是百年前上海出版人舉辦公共圖書館、昌明教育、救亡圖存的物證。尤其在“一·二八”事件中,商務印書館建立的遠東最大圖書館──東方圖書館毀于戰火,使原中華書局圖書館藏書成為全國出版系統最大的單體文物,足見其珍貴。
可以看到,博物館用透明書庫展示的17萬冊藏書使用了原圖書分類法和原書架,復原上架中華書局舊藏。這些藏書中,既有《新青年》等紅色文獻,又有康有為藏清雍正四年銅活字《古今圖書集成》影印底本近800冊。書庫外有多媒體數字屏可供參觀者查詢書目。
中華書局圖書館舊藏來到二樓,主題館以“東方初曉”的藝術裝置影片開啟整個展覽。這里呈現了自清末“西學東漸”至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我國新聞出版行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展出文物兩百余件,除墨海書館《全體新論》、美華書館《體學圖譜》、上海格致書院《格致匯編》、早期出版的《申報》等稀見出版物外,還有重要館藏《湘江評論》創刊號、斯諾夫人題簽并附斯諾照片的《西行漫記》、民國商務印書館新書廣告單、魯迅與生活書店的合同、范用參加第一屆全國出版會議的列席代表證等,其中不少為獨家珍品。對于存世較少,我黨在創建時期的重要出版物“新青年叢書”,也有整體展示。
重要館藏《湘江評論》創刊號三樓印刷技術館則以近代六大印刷技術的傳入與發展為切入點,展現中國出版印刷技術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以及“印刷無處不在”對社會進步、人們生活的改變。展廳中有一臺晚清時期引入中國,幾經技術改造,服務印刷業百年的石印機,長4米,重4噸,經修復后仍能運轉,為印刷技術館鎮館之寶。此外還展示了民國時期的中文打字機、油印機,印鈔用凹版雕刻工具等,其中1910年商務印書館五彩石印的《南洋勸業會場圖》、徐天池花卉珂羅版印版等尤為罕見。另一邊“數字技術還原石窟”呈現的則是位于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的克孜爾石窟38窟全景,17窟最精彩的壁畫部分和庫木圖拉石窟的穹頂。龜茲文化是中華文明珍貴的歷史遺存,大量石窟壁畫保存至今,承載著燦爛文明。如今通過數字技術還原了石窟的整體結構和壁畫色彩,讓觀眾在欣賞經過數字化“駐顏”的千年壁畫藝術的同時,體驗到“印刷無所不能”的藝術魅力。
“鉛火光電”印刷技術館兒童出版館也位于三樓。這里以趣味性的互動體驗為特色,環幕投影《百年童書》用剪紙效果的神話形象串起了百年童書中的經典形象。《十萬個為什么》奇妙屋用六邊形鏡面營造了炫酷的視覺效果,小朋友可以在其中看到不同年代的“為什么”。《小朋友》雜志上的氣球,《稻草人》故事中的麥田,都被具象化實景還原在館中。
“回眸璀璨”兒童出版館四樓藝術設計館用近兩百件展品對百余年來中國出版物的設計歷史進行梳理,讓隱身在出版物之后的近三百位設計師通過作品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平面設計中一項重要分支:出版物設計。字與圖是近現代出版物藝術設計的基點所在,館內展出字體設計手稿、漫畫、木刻版畫、連環畫、年畫、宣傳畫,以及榮獲世界最美的書等國際獎項的作品,展現百年來藝術工作者于方寸間追求的極致筆觸。
藝術設計館館內展出字體設計手稿、漫畫、木刻版畫、連環畫、年畫、宣傳畫,以及榮獲世界最美的書等國際獎項的作品。另一邊的數字出版館以“穿越時空”為主題,以我國數字出版發展的歷史、現狀為主線,集中呈現傳統出版媒介的數字化轉型、新媒體的創新發展與網絡游戲娛樂出版三大板塊的發展成果。結合技術與藝術、交互與巧思,將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碰撞出的火花、融合而成的結晶,多維度多形式地展現于此。
“穿越時空”數字出版館五樓音像出版館,以時間線索,通過代表性的人、物、事以及聲像載體技術的演變,展示中國百年音像出版業的發展歷史,打造“可聽見的歷史與可看見的聲音”,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回到了刻下聲音的年代。參觀者可以拿起“上海街頭留聲機攤”的聽筒,感受20世紀初人們的聽音方式。館內展示了《義勇軍進行曲》首版唱片、趙元任灌錄的《國語留聲機片》、第一批中密紋唱片《黃河大合唱》,以及《四五花洞》《漁光曲》等各廠牌的名曲。館內還有四面黑膠唱片墻,用粗紋、中密紋、大密紋、薄膜等不同唱片介質,分別展現流行金曲、梨園戲曲、紅色歌曲與名家名曲,來者可通過耳機聆聽穿越時光的聲音。
“時代之聲”音像出版館暑期檔精彩活動不斷伴隨著開館,在五樓臨展廳推出由市委宣傳部網絡出版處和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共同主辦的“想象直達生活——首屆網絡游戲視覺藝術展”。參展單位包括騰訊游戲、網易游戲、米哈游、盛趣游戲、完美世界、巨人網絡、愷英網絡、嗶哩嗶哩、蠻啾網絡、波克城市、拳頭游戲、莉莉絲游戲、疊紙游戲、椰島游戲、鷹角網絡、游族網絡等17家單位。
從“游戲+藝術”“游戲+音樂”“游戲+非遺”“游戲+科普”“數字+黨建”“游戲道具”等多板塊,展覽近距離呈現網絡游戲精美原畫,沉浸式展示游戲影音?!堕W耀暖暖》與南京云錦研究所合作的云錦服裝、《和平精英》的“大繡和平”主題苗繡長卷,《亂世王者》與中國古兵器藝術博物館合作的漢劍、《原神》的五夜叉木版年畫等,展示了游戲與非遺傳承相結合的多種可能性。
此外,還有《傳奇世界》的沙城雕像,《劍與遠征》國風角色服裝,《征途》的楚魂·槍等玩家喜愛的游戲道具和周邊產品。
伴隨著開館,在五樓臨展廳推出“想象直達生活——首屆網絡游戲視覺藝術展”今年8月,博物館還將推出《科技之美——〈科學畫報〉圖說科技90年主題展》。創刊于1933年的《科學畫報》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科普期刊。在90年歷史中,畫報積累了大量珍貴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兼具的優秀科普作品和精美原畫手稿。該展覽除展示檔案、原稿外,還將穿插小實驗、趣味互動,并推出科普論壇、科普講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