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智造·賦能未來”2023中國紙業可持續發展論壇近日在廣西南寧舉行。多位與會專家討論造紙行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造紙協會理事長趙偉介紹了造紙行業的運行情況和面臨的形勢。趙偉指出,全國制漿造紙及紙制品全行業2022年完成紙漿、紙及紙板和紙制品產量合計28391萬噸,同比增長1.32%。全行業營業收入完成1.52萬億元,同比增長約0.4%,實現利潤621億元,同比下降30%。
趙偉稱,從經營數據來看,2022年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造紙行業經歷的最困難的一年。全行業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以及預期轉弱的多重壓力,疊加了原輔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以及新冠疫情反復等因素影響,行業成本不斷上升,經濟效益大幅下滑。受宏觀形勢的影響,行業月度生產增幅不斷下滑,今年一季度全行業利潤累計下降近50%。
趙偉指出,原料問題是多年來造紙行業面臨的瓶頸。當前,全球造紙行業正面臨著行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變革、技術開發和探索未來技術突破的重要挑戰,我國造紙行業受原料短缺影響,行業天然綠色屬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原料問題不解決,產業就是無米之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產業安全是造紙行業的重大的任務。
金光集團APP(中國)副總裁翟京麗出席論壇并表示,造紙行業實現可持續的現代化需要兼顧“三個效益”,注意“四個方面”。翟京麗表示,造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兼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時要注意做好資源的供應和配比,要持續進行技術的升級和改造,要做好綠色發展的長期規劃,還要兼顧產品研發,培育好各類需求市場所需要的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趙偉建議,今后造紙行業要完善以林促紙、以紙養林、林紙結合共同發展,推進林紙一體化建設,增加國內造紙原料林的面積,繼續利用有限的資源加大對林業、制糖工業甘蔗廢渣、農業秸稈、濕地蘆葦和回收廢紙等廢棄物的利用,同時加快提升行業生物質能源的可用比例,盡早在用能方式的變革和理論基礎上實現突破,支撐進一步節能減碳和碳中和。他還提到,未來可以考慮通過加大進口成品紙來確保碳達峰后碳排放逐步降低。
翟京麗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造紙企業經營過程中面對的壓力和競爭主要來自資源。她認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知道自己未來想發展成什么樣,對資源有哪些需求,自身又能夠創造出多少資源。翟京麗認為,通過建立資源共享平臺使得企業之間實現資源互補互相借力是比較重要的。
綠色金融被視為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大連工業大學輕工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孫潤倉介紹,綠色金融是指以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為核心,運用金融手段支持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金融。在制造業領域,綠色金融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和金融工具,支持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亞洲金融合作聯盟綠色金融專家、工信部綠色轉型領軍人才項目負責人吳俊東表示,在綠色金融助力制造業升級中,實施差別化的信貸政策,引導資金逐步流向低碳環保產業是重點。從金融機構的視角來看,優秀戰略的綠色制造企業通常會具有清晰的戰略,明確企業“雙碳”目標,還要積極采用低碳、環保、綠色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裝備。他認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共同孵化出的造紙企業,資本增值空間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