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年各種疊加的短期負面沖擊,經過政策的調整,會在今年極大地緩解。但是,我們必須應對更嚴峻的生產率的沖擊,扭轉自2008年以來生產率下滑過于劇烈的趨勢,為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長‘筑基鋪路’。”在3月20日召開的“2023年北大光華兩會后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為破局中長期生產率低迷困境提出建議。
在上述分析會上,多位專家為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作出分析研判,共同探討“兩會后中國經濟怎么走”。今年是該分析會連續第十年舉辦。
結合國家統計局上周發布的今年1-2月主要經濟數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顏色分析:工業生產弱于預期,但是服務業生產快速修復;積壓需求釋放,消費修復好于預期;房地產各項數據均有回暖;出口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顏色認為,2023年經濟增長值得期待,但也存在不確定性。“針對我國經濟正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測轉弱三重壓力,提振市場信心尤為關鍵。”他同時提醒,信心修復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除消費者因信心不足出現“超額儲蓄”現象外,企業的信心可能也需要長時間才能修復。
顏色注意到,我國31個?。▍^、市)中有27個省份今年的GDP增長預期目標高于全國,其中有23個省份的目標為5.5%或以上。“開年以來,各個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力度非常大。”他認為,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過去擠壓的需求會逐步釋放,企業生產秩序也逐漸恢復。除了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努力以外,今年經濟增長也具備一些優勢,包括自然復蘇的力度及低基數效應。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唐遙也注意到,開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反彈趨勢,但全球地緣政治與經貿關系卻越發緊張。他在分析會上說,在美聯儲快速加息的影響下,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疲弱,國際金融風險暴露,企業面臨的風險增多,導致國際經貿活動缺乏增量,吸引直接投資的競爭加劇。
“目前我國在外資外貿方面的優勢是產業鏈完整、國內市場大,但隨著一些產業下游生產環節轉移到東南亞等地,中國要通過進取來穩定產業鏈。”唐遙說,國際分工永遠是動態的,要實事求是地面對競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地不能僅靠優惠條件來招商,大企業更注重制度性的開放以及穩定的政策環境,所以需要中央層面協調產業政策、市場準入、金融支持、跨境支付等。
他尤其強調要重點把握在產業鏈上處于核心位置的大企業,包括外資企業、民營企業。“首先是要穩定這些核心企業,然后推廣到產業鏈上更多的企業。”
“2023年我們制定了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1-2月的主要經濟數據表明,經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溫和復蘇。今年宏觀經濟政策會更強有力,積極的財政政策深入落實,更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對經濟會起到推動作用。”陳玉宇在分析會上說,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這意味著中國經濟開始走出最困難的局面。但他同時補充說,2008年以來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持續下降,“要實現高質量增長,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就需要讓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在經濟增長中貢獻更大的份額。”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也長期關注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問題,他表示,通過再工業化、新基建、大國工業、碳中和、更徹底的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中國在完成工業化進程后還有可能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反轉——從目前低于2%的水平回升至2.5%或以上。
他尤其提到了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的重要性。“研發強度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聯呈正相關。”劉俏結合數據分析,2022年我國研發投入總量首次超過3萬億元,占GDP的2.55%,達到了工業化國家的平均水平,但其中真正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占比僅為6%左右,歐美發達國家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占比則基本穩定在12%以上,“研發經費投入的結構問題亟待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規劃已將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提升至8%。劉俏表示,未來這個比重如果能達到15%甚至更高,讓更多的“無用之用”變為“有用之用”,我們將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上創造一種新的歷史可能性,“中國的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將注定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