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hbx9"></address>
    <listing id="9hbx9"><menuitem id="9hbx9"><menuitem id="9hbx9"></menuitem></menuitem></listing>

    <noframes id="9hbx9">
    <noframes id="9hbx9">

        <address id="9hbx9"><listing id="9hbx9"></listing></address>

        注冊成為vip商家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熱點新聞 » 正文

        安徽“新華群落”印刷廠的興衰啟示錄

        發布日期:2013-10-15  來源:王德明  作者:印刷工業  瀏覽次數:2298
        核心提示:在安徽印刷業的發展歷程中,有一個群落獨具特色,興衰顯著,安徽“新華群落”興于“文革”之前,雖然安徽“新華群落”現已不復存在,但不等于回顧和探討這一群落的興衰就毫無意義

          在安徽印刷業的發展歷程中,有一個群落獨具特色,興衰顯著。它就是由省、市新華印刷廠組成的“新華群落”。還有一些地(市)級印刷廠,雖然沒有以“新華”冠名,但其性質、從屬等要素與新華廠完全相同,也可以歸類于“新華群落”。

          “新華群落”的特點有三:一是建廠早。都是有年頭的老廠。老廠起步早,經驗豐富,但歷史負擔沉重,職工觀念陳舊。這也是它們由興至衰的原因之一。二是國營廠。由政府支持,出版部門管理。這是好事也是壞事,“等、靠、要”的思想正來源于此。三是做書刊。產品結構單一,缺乏轉型的思想和物質準備。計劃飯好吃,一旦斷“奶”則難以為繼。

          安徽“新華群落”興于“文革”之前,盛于改革開放后的頭十年,即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衰于90年代后期,進入新世紀后所剩無幾。

          雖然安徽“新華群落”已不復存在,但不等于回顧和探討這一群落的興衰就毫無意義。歷史現象是一面鏡子,它可以讓后人對照檢查、受到啟示、興利除弊,促進發展。

          歲月難銷,昔日輝煌

          安徽現在還有許多印刷老人健在,他們都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新華群落”紅火的場面。那種紅火可以用四句話概括。

          一是城市名片。幾十年前,在一個城市提到社會主義文化企業,人們首先會想到新華書店和新華印刷廠。計劃經濟體制下,乃至體制轉型初期,新華印刷廠都像名片一樣常常被關注和使用。例如,中德政府簽署“援助中國教科書印制項目”,實施單位就選擇了享有盛名的安徽新華印刷廠。德國專家赫思萊因夫婦長期駐廠指導,并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的接見。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任蕪湖市委書記時,常視察蕪湖新華印刷廠,對工廠的發展給予過很大的關心和鼓勵。已故安徽省人大副主任、原馬鞍山市委書記蘇平凡把馬鞍山新華印刷廠作為調研對象,多次親自參加廠里的重大活動。阜陽印刷總廠把本廠業績匯編成書,取名《印刷之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薄一波親筆題寫了書名。這些都可以印證“新華群落”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與地位。

          二是行業主力。“新華群落”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占據著行業主流的位置,在印刷界,它們既是先行者又是支撐者。上世紀80年代初,皖地但凡成規模的印刷廠,無一不在“新華群落”里。不夸張地說,當時在安徽,近乎全部的皖版圖書、絕大部分中小學教材,以及大部分的期刊雜志,都是由“新華群落”承印的。安徽出版和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凝聚著“新華群落”職工的辛勤汗水。此外,中國股市開盤初期,股票購買需要通過認購證進行,其中滬市的股票認購證,就由安徽新華印刷廠印制。事實證明,這一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

          三是艱苦奮戰。二三十年前,印刷廠的條件雖遠不如今天,但“新華群落”創造的業績令人矚目。比如,國家當時對二級(國家級、省級)書刊定點印刷企業的資質認證,要求十分高。安徽新華印刷廠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奮力達標,率先步入了這一代表著當時國內最先進印刷水平的企業群體行列。它不僅是全省印廠中第一家,也是全國省級新華印刷廠中第一家通過國家級書刊定點印刷企業資質認證的企業。再如,1992年,安徽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古鎮三河被大水淹沒。安慶市新華印刷廠也遭洪水侵入,但他們與其他新華廠一樣為確保災區學生有書可讀,夜以繼日地加班生產。時任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于永諶赴皖慰問時,特對此給予了表揚。

          四是輸送人才。由于技術過硬、經驗豐富,來自“新華群落”的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倍受其他印廠青睞。他們中的部分人員因種種原因離開新華廠后,很快就能成為其他印廠的骨干甚至領導。據不完全統計,多年來,從“新華群落”輸送到全省各地的印廠人才達260人之多,其中又以安徽新華印刷廠輸送人才最多,安徽新華印刷廠由此獲得了皖地印刷界“黃埔軍校”的美譽。當前一些經營狀況良好、發展前景不錯的民營印企,如安徽雙環制版彩印有限公司、合肥精藝印刷有限公司、合肥聯眾印刷有限公司等企業,都是“新華群落”人才給力的直接受益者。

          剩者能存,自有道理

          當代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和他的同事破解了宇宙形成之謎,那就是大爆炸和萬有引力所致。安徽“新華群落”由盛到衰,卻沒有全軍覆沒,剩者尚存,也有原因可解,那就是經濟體制轉型和市場競爭加劇帶來了巨大沖擊,以致優勝劣汰。競爭法則表明,“能留下的,才是最好的”。剩者即勝者,何以能勝?淺析三個“需要”,僅供參考。

          一是需要依托強企。安徽新華印刷廠過去是安徽省出版總社的直屬印刷廠,現在是安徽出版集團的直屬企業,一直跟著強企走,廣得資金支持、倍受業務關照,抵御風險的能力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斷增強。由安徽新華印刷廠改制而成的安徽新華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出版集團支持,連續控股多家印企,實現了低成本擴張,規模空前壯大,公司進入了一個全新、鼎盛的發展時期。蕪湖新華印刷廠雖沒有安徽新華印刷廠的種種資源優勢,但深諳依托強企的重要,在改制之后,主動向出版集團出讓股權,爭取安徽新華印刷股份公司的控股,最終加盟出版集團的“大盤子”,獲得了從業務到資金的多方支持,轉危為安、復顯生機。六安新華印刷廠和馬鞍山新華印刷廠雖沒能“嫁給”出版集團這樣的強企,但也命中有幸,分別被合肥芳草印刷包裝公司和北京世知印刷有限公司整體收購,同樣枯木逢春、化險為夷。在新資本的運作下,這兩家“老新華”不僅保留了“新華”的牌子和骨干員工,而且還順利實現了良性運轉。六安新華印刷有限公司遷入新廠區后,產量提高、效益提升。今年3月5日,馬鞍山世知新華印刷有限公司隆重舉行了總價達1200萬元的海德堡最新款CD-102型印刷機投產儀式,將加速從書刊印刷包裝印刷的轉型。

          二是需要成功改制。先改制后加盟,這是新華印刷廠依托強企的先決條件。老國企的身份不改,一切都無從談起。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性質的印刷廠已日漸不能適應市場行情的變化和競爭的要求;政府不需要,也無力繼續保護印刷之類的工業企業,印刷企業已被放在自生自滅、自找出路的境地,改革改制勢在必行。早改早主動,不改是死路。安徽“新華群落”中倒閉的許多廠家,起初對改制并非全然不動,真正不動的是少數,多數還是做了改制工作,關鍵是最后沒有成功。改制功虧一簣的原因多種多樣,最根本的還是與國營廠職工觀念陳舊有關。在一部分人強烈的抵觸情緒面前,廠領導只好放棄改制,眼睜睜地看著印廠關門。改制不成功,等于沒改,結局一樣。

          三是需要智者領路。幾家“老新華”得以留存的共同的經驗證明,無論找靠山還是搞改制,能否成功,都取決于領路人是否睿智遠謀。智者領路,是企業化解一切不利因素的關鍵,也是爭取最多有利條件的保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無論何時何地,人的因素,尤其是領導人的因素都是占第一位的。在一定意義上,印刷廠遇上一位智者領導,是企業之幸、員工之福。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返回頂部
        日韩黄色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