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印刷機,更是歷史的記錄者
1939年初,左翼人士黎烈文在永安創辦“改進出版社”,這是永安抗戰文化初期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出版社。改進出版社從上海湧興制造廠購置一批印刷機,為宣傳抗日救國思想,鼓舞民眾斗志,印刷出版了大量進步期刊、報紙,如《現代文藝》《現代青年》《戰時木刻畫報》等。
這是一臺民國初期由上海湧興廠制造的四開圓盤立式印刷機。印刷機四足底座,座上橫桿鑄“上海湧興廠制造”。機身由手搖大輪、曲軸、大小齒輪、左右支連桿、搖床、彎連桿、交架、交棍、墨池、一根著墨棍、二根均墨棍、版框、紙盤組成。
一臺從上海秘密運到延安的印刷機
毛主席曾說過:“印刷廠的工作很重要,印刷廠生產精神食糧,辦好一個印刷廠,抵得上一個師。”
在延安新聞紀念館的展覽大廳里,就陳列著一臺高1.2米、長2.3米、銹跡斑斑的印刷機,這臺龐大的設備是當年中央印刷廠承印《解放日報》的對開印刷機,是延安新聞紀念館鎮館之寶。它從上海到延安,經歷了重組、拆分、再重組,甚至還被裝到三口棺材里才躲過了敵人的搜查,最后順利運抵延安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004年,在籌建延安新聞紀念館時,在庫房中找到這臺被塵封多年的印刷機,為了將它組裝完整,特意找來當年中央印刷廠工作的老同志。但是時光流逝,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離別,老人也忘記了它最初的模樣,只能將它撐起主要的部件。如今這臺印刷機作為國家二級文物陳列在這里,讓每一個駐足觀看的人都見證它走過的崢嶸歲月,以及老一輩新聞人白手起家、艱苦奮斗的精神代代相傳。
傳奇印刷機 革命大功臣
1941年1月,皖南事變震驚中外。面對敵人詆毀與污蔑,周總理憤然寫下兩幅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為江南死國難者致哀!
國民黨頑固派沒有想到,1941年1月18日,《新華日報》刊登了這兩幅題詞將皖南事變真相告之于天下。而背后的“功臣”就是這臺印刷機。它完成了印刷《新華日報》在武漢和重慶時期全部3231期報紙以及《群眾》周刊全部17卷405期的歷史使命。
歷經歲月洗禮,通身有氧化銹蝕,部分零件磨損嚴重,看似尋常,卻戰功赫赫,現是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從“抗戰利器”到“鎮館之寶”
坐落在博羅縣羅浮山朱明洞景區的沖虛古觀,曾用作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走進位于沖虛古觀旁的東江縱隊紀念館,一臺被譽作“鎮館之寶”的舊式印刷機依舊油光锃亮,這是曾經印刷東江縱隊機關報《前進報》的機械。
由油墨印刷到機械鉛印,《前進報》的印刷質量和數量都有了質的飛越。鉛印為《前進報》大范圍、大規模發行提供了可能,《前進報》發行范圍從東江解放區擴展到珠江、西江、韓江、粵中等游擊區和兄弟部隊駐地。據統計,1942年3月到1945年9月《前進報》共出版發行約100期。
抗戰勝利后,東江縱隊北撤,無法把印刷機帶走,只好將其拆散埋在朝元洞附近。后來,博羅縣博物館收藏這部印刷機,并在東江縱隊成立60周年之際捐獻給東江縱隊紀念館,成為東江縱隊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一臺印刷機,它記錄下的,不僅僅是當時艱苦環境下印刷出來的文章,它更見證了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日,堅持到底,最終取得勝利的那一段偉大、光榮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