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如,梅州市梅縣區南口人,自幼歷盡磨難,獨闖香港,以客家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及自身練就的超人膽識,在上世紀70年代,從一部二手印刷機起家,發展到目前十多家子公司分布香港、新加坡、深圳、廣州的多元化跨國集團,成為亞洲最大的印刷企業、“亞洲200家最佳上市公司”之一,曾獲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榮譽。
雖然年少離開,但他時刻關注著家鄉的發展變化。林光如出席了剛閉幕的第五屆客商大會,他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梅州的營商環境會變得更好,吸引更多的客商回鄉投資,年輕一代的客商也會慢慢崛起,共同建設家鄉。
以重振家業為使命
林光如的父親林芾棠是廣東有名的以實業救國的工業家,當時在廣東擁有自己的肥皂廠、織布廠、香煙廠和酒店,可以說這是很大一份家業,如不出意外,林光如完全可以子承父業,更早成名于商界或政界,然而一場運動徹底改寫了林光如的人生。
那時候林光如還只是五六歲的幼童,家庭突遭重大變故,天真爛漫的童年一夜之間消失,發奮努力、出人頭地的意念隨著他的長大不斷增強。十六歲那年在江西做了幾個月礦工之后,林光如決定像許多同鄉一樣,到香港去闖一闖。
對于早年經歷的種種苦難,林光如不愿多講,現在更多的是感恩。他說:“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困難,我白手起家,幸好總能有人幫襯,故能發達。”在那個年代的香港,機會很多,能人也很多,一個人要成功,關鍵還是靠自身的能力。
林光如到香港做的第一份工就是在印刷廠里面做學徒。白天上班,晚上到英文中學學習,常常是11點鐘放學后,還要清洗印刷機,然后再復習功課。這么辛苦,他只當是一種磨練,他覺得非常值得:“懂得英語,就能夠更直接接受西方文化,從事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為星光今后發展成為多元化跨國集團奠定了基礎。”
1970年,林光如辭去印刷廠的工作,用節省下來的5000元港幣,租了一部二手印刷機,開辦星光印刷公司。工廠只有一名印刷工人,開始只是從事簡單的信紙、名片和表格印刷。開辦自己的印刷企業,是林光如人生中一次重大轉折,從此他邁上充滿艱辛與希望的創業之路?;厥淄?,林光如這樣描繪他創業時的心態:“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是受父親的影響,那時候我的理想就是開工廠,做實業,重振家聲。”
創業的路總是充滿艱辛。有一天,白天他外出攬生意,下午回來,發現他聘請的唯一的那位員工已不辭而別,從那以后,林光如再也沒有見過他。而那臺見證了林光如艱難起步的二手印刷機,作為一種紀念,至今仍擺放在深圳星光華南發展中心辦公大樓的大堂。
“不知苦,焉知甜”,是林光如對“苦難”的理解,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把自己經歷的苦難轉化為對別人無私的愛。從1997年開始,林光如“一發不可收拾”,每年回家鄉兩三次,捐資助學,“我們這一代經歷戰亂、運動等磨難,對珍惜今天、奮斗未來會帶來無盡的動力,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精神財富。自己受過苦,就希望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能夠造福人類。”林光如如是說。
永不止步堅持學習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印刷業普遍采用二手機。林光如不惜花巨資率先從西德引進最先進的印刷設備,在業內傳為佳話。
后來,由于香港經濟不景氣,不少人對市場信心不足,紛紛減少投資,有的甚至變賣產業,舉家移民。面對頹市,林光如逆勢而行,不僅添置設備,而且以極低價格購置廠房,星光憑借先進的設備、穩定的質量和高效的生產贏得了眾多歐美客戶,業務不斷擴大,星光從一個作坊式的印刷廠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現代化印刷企業。1993年,星光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成功實現從家族式管理到資產上市社會化,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林光如就提出了“誠愛勤敏”的企業精神,在業務不斷邁向國際化的今天,他一直堅持這樣的企業精神。林光如說,誠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同事間要坦誠,對客戶要真誠。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為公司制定了一個守則,規定“八不印”,包括淫穢刊物、盜版產品的包裝、假冒商標等。正是秉承著這樣的企業文化并一如既往,“星光”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談起創業成功的經歷,他借回鄉參加客商大會,寄語年輕的客商,“這次大會建立了世界客屬青年創新創業中心和世界客屬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為廣大海內外有志創新創業的優秀青年提供平臺,希望廣大青年能把握住這么好的機會,不用像我們那時這么艱苦白手起家,努力干出一番事業來!”
時代更迭,大浪淘沙,雖然已近古稀之年,但林光如的腳步依然沒有停下,反而比年輕時更有沖勁。近幾年他又重返了校園,攻讀了碩士研究生,目前博士研究生在讀,談起他在研究的課題,滔滔不絕,充滿了青春活力。
“有許多有趣的課題我想去研究,需要在校園里才能潛心研究,成果出來以后對我的事業也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林光如興奮地說,中國的制造企業很為國家爭氣,一些企業無論是管理還是制造工藝,都很先進,制造業在中國還是大有前途的,還有很大的空間打造工業中國。
商海風云中力挽狂瀾
在星光熠熠的背后,也曾有一些不眠的黑夜讓林光如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驚險萬分。林光如并不諱言企業在發展中所遭受的挫折。
“在廣州投資環保項目,是我們最大的挫敗。我一相情愿地認為那時環保產業大有作為,使星光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這是我個人的決策錯誤,差點讓整個星光集團破產。”林光如坦言,1994年他同時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擴建投資,又在深圳、廣州擴建。當時“星光”引入了風險基金,而后來風險基金的撤出差點導致“星光”破產。
眾所周知,風險基金在企業一帆風順的時候是同路人,一旦企業經營出現問題立刻會撤資,幸好根據合同,星光在那時可以分期償。對“星光”來說,這次重創打擊極大,許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由于效益不好,工廠招不到員工來開工;年底要給員工發放薪水和花紅,星光沒有資金可以周轉,林光如還要親自追收貨款……之后星光用了七八年時間才恢復元氣。“如果不是那次挫折,如今的星光會有更好的發展,成績會更好。”林光如說,幸好,因為“星光”及其本人良好的信譽,企業遭遇挫折時,銀行仍對“星光”另眼相待,當時匯豐銀行和中國銀行給予了“星光”大力支持,他現在仍心存感激。
在企業經歷困境時,林光如沒有放棄,用行動詮釋了“擔當”二字。
如今,星光已是業務多元化的跨國集團,客戶主要來自世界500強企業,星光在全球的員工達1萬多人。現在,除了香港總公司,星光已經在深圳、廣州、蘇州、韶關和新加坡建立了生產基地,有選擇性地重點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