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是牛年春節了,近幾天記者了解到,蕪湖市繁昌區教育局等我市教育系統的一些單位,開展走基層送春聯活動,善寫書法的老師們現場書寫春聯,為村民、居民們送上節日的祝福,受到熱情歡迎。但記者走訪發現,節前蕪湖市場上,有許多專賣春聯的攤位,但現場書寫的很少,絕大部分都是印刷的春聯成品。這不禁讓人覺得春聯正步入一種尷尬境地——千篇一律的印刷品越來越多了,風格千秋的手寫品越來越少了。
為什么印刷的春聯大行其道?
貼春聯是老百姓春節習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臨近春節這些天,記者走訪了市區和城郊發現,賣春聯的攤位有許多,但攤位上的春聯基本上全是印刷品,書寫的難覓蹤跡。
一位賣春聯的攤主對記者說,幾十年前,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請人寫春聯,然而寫春聯需要排隊、等候,現在的人嫌麻煩。如今,人們使用的幾乎都是機器印刷的春聯,從市場上買回來就能粘貼確實很方便,因此,手寫的春聯便越來越受冷落了。記者發現,機印春聯除了方便外,還有其它的原因導致越來越“普及”。一是手寫春聯沒有印刷的漂亮,手寫的色彩不夠鮮艷,而印刷的奪人眼目,雖然在內容多樣化上趕不上手寫,但色彩的艷麗恰恰符合很多老百姓的心理。二是如今能寫一手漂亮毛筆字的人也越來越少。
對于春聯攤主的觀點,有的人并不贊同。一位老師認為,如今會寫書法的人其實并沒有減少,反而是增多了,之所以手寫春聯越來越少,是因為懂書法的人越來越少所致。
寫春聯本身就體現年味
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家年年過年都貼春聯,春節前幾天,他都要專門抽出時間買好紅紙、備好墨汁、筆硯。大年三十午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兒子、孫子現場手寫春聯、貼春聯。在他看來,只有這樣的春聯才符合這一傳統的節日。“毛筆、墨汁、春聯,這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貝,書寫、張貼春聯可是過年的一大象征。”張先生認為,如果有條件那就手寫,因為這樣一來是烘托節日氣氛,二來是提升文化品位。
多位市民對記者說,時下印刷春聯大行其道,商家也“功不可沒”。這些年來,許多商家把春聯作為一種很好的宣傳載體,借此宣傳企業形象。距離春節還有十幾天時,就上街進小區,免費贈送給市民,場面還很火爆,許多市民不用花錢費心思倒也樂得方便。
不過,也正因如此,記者在采訪時發現,無論是春聯內容還是字體樣式上,印刷的春聯“千篇一律”,甚至整個小區單元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