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超市的日用品貨架,你或許很難在琳瑯滿目的洗護產品中發現這樣一款——出自國際知名品牌聯合利華旗下,選取少女喜愛的玫瑰、櫻花、茶樹等作為外包裝元素,名為“花漾星球”的洗護產品。
但是從材料溯源的角度看,它與貨架上的其他商品相比有一個獨特之處:該系列產品的瓶身采用了100% 消費后回收再生塑料包裝。也就是說,這些洗發水瓶都是回收后的可樂、礦泉水等廢塑料瓶“變身”而來的,而非直接來自于以石油為原料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使用再生塑料作為原材料有諸多好處,如節能減排、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等等。據測算,再生塑料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只有原生塑料的約1/30。近日,在為“花漾星球”提供再生PET瓶原材料的威立雅華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下稱“威立雅華菲”)總部工廠,《華夏時報》記者看到,一塊塊由回收廢塑料瓶壓縮成的瓶磚,在這里經歷了除垢、消毒、分揀及破碎等工序成為再生瓶片。PET、PP等不同成分的再生瓶片除了可用來做洗護產品的包裝瓶外,還是衣物的化學纖維、口紅外殼、汽車和家電的塑料零部件的原材料。
不過從整體來看,中國的塑料回收利用市場仍處在早期發展階段。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和消費國,但塑料回收率仍然不高。根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的統計數據,2019年中國廢塑料回收量1890萬噸,回收率為30%。
2020年1月,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限塑令發布,中國將從2020年底開始在部分地區及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這一政策預期將為可降解生物材料和再生塑料生產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風口。不過本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循環經濟的市場潛力巨大,但受相關標準不盡完善、技術研發力度不足等限制,再生塑料行業要真正“起飛”仍需靜待時機。
全球限塑,循環經濟迎來風口
自本世紀初開始,塑料污染受到了各國越來越多的關注。201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被定為“塑戰速決”,再次呼吁全球國家遏制塑料垃圾浪潮。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環境日期間發布的報告《一次性塑料:可持續發展路線圖》,如果按照當前的發展速度,到2050年,塑料行業將占全球石油使用量的20%,其中超過1/4是一次性塑料產品。
那些無法降解和回收的塑料,最終的歸宿就是海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新塑料經濟》認為,塑料如今的使用數量已經是50多年前的20倍,但是卻只有14%的塑料包裝得到收集。按照這個趨勢,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總重量將可能超過魚類。
事實上,近年來海洋生物誤食微塑料致死的案例頻現:2018年10月,一位攝影師在英國的海灘上發現了一條已經死去的角鯊,嘴里溢出了塑料垃圾;2019年,一頭八個月大的泰國“網紅”海洋動物儒艮被發現死亡時腸道里有無數細小的塑料碎片,導致其肺部出血和感染。
為此,包括中國在內的超過60個國家已經對一次性塑料制品實行了限制或禁令。其中,歐盟在政策設計方面起步較早,措施也較為嚴格。2018年初,歐盟公布了“史上最嚴限塑令”,要求在2030年前終止使用包括一次性咖啡杯等在內的塑料用品。今年7月,歐盟特別峰會又批準了歐盟2021至2027年財政預算,要求從2021年起開征塑料包裝稅,按照每公斤一次性塑料包裝0.8歐元稅率征稅。
在全球“限塑”、“禁塑”行動的影響下,塑料消費品價值鏈上的主要企業都在尋求更環保的替代品。2019年1月,包括威立雅、巴斯夫、陶氏化學、??松梨?、寶潔、三菱化學在內的近30家跨國企業聯合宣布成立“終結塑料垃圾聯盟(AEPW)”,消除環境中的塑料廢物,特別是海洋中的塑料廢物,承諾5年內提供約10億-15億美元促進塑料回收利用。
這一聯盟中,世界500強企業法國威立雅環境集團于2019年1月收購了原浙江華菲再生資源有限公司66%的股份,成立了合資公司威立雅華菲。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再生PET分會會長、威立雅華菲總經理曹衛東介紹,該公司再生PET瓶片的總產能可達到10萬噸。對于這個數字,曹衛東作了一個形象的描述:“我算了一個賬,把可樂瓶攤開的話,展開面積可以把地球包起來。如果這些瓶子流到垃圾堆里面去,不知道會怎么樣。”
價格倒逼,行業面臨轉型升級
從廢塑料瓶到新塑料瓶,100%循環利用的設想看上去很美,但在當前中國,再生PET瓶片的最主要用途并不是瓶到瓶的再生,而是制造滌綸長絲、短纖等,最終作為紡織填充物使用。這與質量有一定關系,制造塑料瓶對PET凈瓶片要求較高,雜質和含水量都需要達到較高的等級標準,而作為纖維使用則要求較少。
傳統的再生塑料行業中,大多數企業生產的都是價格低廉、質量一般的切片。算一筆經濟賬,就不難理解其中的原因:據卓創資訊報告,2014年之前再生瓶片同原生聚酯切片相比價格優勢明顯,一般會低1500-2000元/噸。2015年后需求收窄,價差也在1000-1500元/噸左右。這一階段,再生瓶片的主要優勢就是低價,在某些領域可以替代原生。
然而,這一優勢從2017年開始減弱。自從當年7月禁止“洋垃圾”進口政策落地,再生瓶片的原料驟然減少,引發一片“漲聲”。到2019年,受原油價格走低的影響,原生切片價格下降,原本偶爾出現價格倒掛現象變得更加頻繁。這樣一來,這些生產低價瓶片的企業徹底失去了原有的價格優勢,盈利機制受到考驗。
此外,2017年以來環境執法持續高壓,已經有一大批小散亂污的再生塑料廠家被關停。對于這一現象,一位業內專家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以價格取勝的產品只能說是“再生”,但并不能打“環保”的概念,因為其生產過程本身不環保,還經常因環保問題被政府打擊,生存環境非常惡劣。這些企業雖然有一定的市場,但利潤微薄,也沒有力量進行技術研發,形成惡性循環。
也是因此,去年曹衛東在會議上提出了威立雅華菲的“3A級”瓶片標準,在處于低谷期的再生塑料行業中引起熱議。記者在威立雅華菲工廠看到,一條生產線上的瓶片經過熱洗、漂洗和烘干,會有檢驗員專門抽樣進行性能測試,并按照內部質量標準標注等級。標注“3A”的瓶片樣本看上去色澤晶瑩剔透,沒有肉眼可見的雜質。
公開信息顯示,威立雅華菲專注再生塑料的生產和技術研發,2017年通過全球回收標準(GRS)體系認證,具備生產食品級rPET粒子的技術能力。據威立雅華菲副總經理宋平介紹,該廠生產的瓶片可用于紡制超細絲、高強度工業絲等,目前在宜家、迪卡儂、阿迪達斯、耐克等品牌的終端產品中都有應用。
受原料價格上漲倒逼以及國外終端企業需求推動雙重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了環保級再生塑料領域。除了威立雅華菲以外,安徽環嘉天一、蘇州玖隆、江西龍一等企業均在這一領域內深耕。
國內市場還差“關鍵一步”
然而對于生產高質量環保級再生塑料的企業來說,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雖然具備了食品級再生塑料的技術能力,在國內將其應用于食品包裝卻受到限制。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曾禁止再生塑料應用于食品領域,但相關規定已經廢止,事實上再生塑料進入食品領域的通道并非緊緊封閉。不過,一位從事再生塑料生產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問題在于再生塑料應用于食品包裝生產領域的政策和規范一直未能建立,加之食品安全茲事體大,消費者對再生塑料制成的產品還普遍存在擔憂與質疑的情緒,因此大部分環保級再生瓶片的生產企業不敢輕易涉足國內市場,其終端客戶大都在國外。
但從長遠來看,在國內嚴格“限塑令”的推動下,塑料循環再生行業前景一定是光明的。2020年1月16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明確了禁止、限制使用塑料制品的時間表,并提出要以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為導向,研發推廣性能達標、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產品,培育有利于規范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塑料污染的新業態新模式。
相比于2007年底出臺的舊版“限塑令”,此次政策在執行力度上明顯加強了。兩部委宣布將就塑料污染治理展開督促檢查聯合專項行動,并將重點問題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疇。7月17日,九部門又發文要求全國各省在8月中旬前出臺省級實施方案,細化分解任務,層層壓實責任。
宋平透露,已經有國內食品飲料零售品牌開始與威立雅華菲接觸,嘗試提高塑料的可回收性。不過在他看來,塑料回收利用行業仍有一些“痛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包裝設計不統一導致難以回收。例如,一些瓶身的標簽紙是熱塑的還是用不干膠粘上去的,膠水是水溶膠還是非水溶膠,瓶身有沒有顏色,塑料瓶封口采用卷邊還是熱壓工藝等等,都對回收加工的成本有所影響。據記者了解,目前包裝業協會正在推進食品包裝設計標準的制定,向易于回收利用的方向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