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在山東天和紙業有限公司的磨機車間里,孟雪靜正在給 80 歲的爺爺孟慶珠和 56 歲的父親孟凡義演示最新的造紙設備。偌大的車間里只見機器高速精準運轉,生產線上卻幾乎看不到工人。
"這條新的生產線幾乎全部通過智能控制室來進行操作,采用智能化和數字化技術,不但減少了人工的誤差,更提高了效率。"孟雪靜介紹說。
看著干凈的車間,撫摸著柔軟的紙張,孟慶珠激動地說:"做夢也想不到,動動手指就能生產出這么好的紙。"
孟雪靜一家三代都是天和紙業的員工,孟慶珠是"元老",從公司成立之日起就一直伴隨公司成長。"天和紙業前身是寧陽鎮城關造紙廠,成立于 1977 年,屬于鎮辦企業,2002 年改制成為了山東天和紙業有限公司,2005 年,許振利被推舉為公司新的‘掌舵人’之后,公司實現了騰飛。"說起天和的發展,孟慶珠如數家珍。
作為第一代天和人,那時候工人們渾身的干勁就是最大的"動能",收秸稈、碼垛、蒸煮、晾曬 ……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工,制作的紙主要是那種邊角粗糙、質地較硬的草紙。
孟凡義是第二代天和人,1991 年入廠的他常說:"機器動,天和動,機器響,進萬兩(黃金)。"從 1987 年天和紙業購入第一臺 1575 造紙機起,公司連年增加投入,對各條生產線進行機械化改造。"到 2001 年,公司已調整為生產靜電復印紙為主。"孟凡義說,那滾動的機器,就是驅動企業發展的"動能"。
近年來,寧陽縣把工業經濟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堅持抓發展首要抓產業,抓產業首要抓工業,成立工業發展指揮部和攻堅小組,先后出臺促進工業經濟發展、支持工業技術改造等政策措施,對重點技改項目給予貸款貼息、補助獎勵等支持。全力打造了綠色造紙等為主體的工業體系,支持天和紙業技改擴規,做大做強造紙產業,挺起寧陽高質量發展脊梁。
天和紙業緊抓政策機遇,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智能化改造。投資 3.2 億元新上 3700 造紙生產線、投資 1.86 億元對文化用紙和高檔文化用紙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投資 6 億元新上 10 萬噸生物化機漿智能化生產項目 …… 一個個智能化改造項目的落地投產,為天和紙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現在,公司已基本形成了從獨立制漿到造紙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體系,擁有先進的造紙生產線 6 條,年漿紙產能可達 45 萬噸。"董事長許振利說,公司產品涵蓋了高檔書紙、高松圖畫紙等七大系列 300 多個品種。
在推進智能化改造的同時,天和紙業加深與山東齊魯大學、山東造紙裝備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的合作關系,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著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天和興"牌復印紙先后榮獲"山東省著名商標""山東名牌"等榮譽稱號。公司也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辦公用紙生產基地"。
作為第三代天和人的孟雪靜認為:"智能化、數字化才是天和‘新動能’,工人少了質量高了,工作量少了產能提高了。"在代表最前沿的技術和最先進的造紙工藝的文化用紙方面,天和紙業先后獲得《習近平用典》第二輯、《人民的名義》等高端書籍訂單。不僅如此,天和紙業生產的雅涂雙面藍數碼制圖紙,更是通過了國家檔案局的干熱加速老化檢測,被認定為可保存 500 年以上的最耐久紙。2019 年,天和紙業實現銷售收入 11 億元,利潤 5000 萬元,實繳稅金 2600 余萬元。
"公司將加大工業數據應用,深化工業互聯網建設,著力打造第四代‘天和動能’。"許振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