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包裝行業規模龐大,據統計,包裝產業工業總產值約為2萬億元,國內生產企業20余萬家,但超過80%的企業以生產傳統包裝產品為主。總體來看,我國包裝產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綠色簡約的包裝理念尚未普及。由于消費者追求豪華包裝,商品包裝“大箱大盒”現象較為普遍,許多商品包裝不僅占用空間大,還存在包裝層次多、包裝材料過多等問題,例如茶葉、月餅等包裝。二是綠色包裝成本偏高。綠色包裝作為綠色產品,由于技術含量高,研發成本大等原因,較一般包裝價格高一些,這制約了它的大面積采用,也影響企業的生產規模,難以形成規模經濟。三是資金技術人才等投入不足。由于采用先進技術并受規模經濟因素的制約,綠色包裝產業門檻較高,我國在包裝技術及管理上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四是綠色包裝概念模糊。例如我們錯誤地將降解材料包裝產品都視為綠色包裝,而不問生產過程是否污染和浪費,也不問是否能夠再利用,片面強調“以紙代塑”。綠色包裝并非片面的看一種包裝是否綠色,而是應該看整個生命周期。
過度包裝危害巨大:一是浪費大量資源。首先,精致的包裝大部分采用高檔硬紙及瓦楞紙,這些材料如紙、泡沫、玻璃、塑料等均來源于木材、石油等原生材料,都是中國的緊缺資源。包裝材料被大量使用而缺乏相應地回收利用系統,造成資源巨大的浪費。其次,過大的包裝盒、箱等不僅占用企業庫存空間,浪費倉儲資源,還會擠占有限的運輸空間,占用道路運輸資源,造成運力緊張。二是污染環境,包裝生產過程中使用大量的粘合膠、油漆等化學物質,過多的不可降解材料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三是過度包裝增加了產品成本,損害了消費者和市場的利益,不利于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綜合來看,過度包裝增加的成本最后還是由社會來承擔。
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我建議:
一、成立綠色包裝標準化委員會。包裝下游行業眾多,如食品、飲料、白酒、日化等,行業特點的不同導致其包裝也具有不同的特點。建議根據不同行業,由政府牽頭組織成立綠色包裝標準化委員會,委員會由所在行業內龍頭企業、市監、包裝協會等相關單位組成,以企業為主負責起草制訂綠色包裝相關標準,包括明確綠色包裝材質,限制綠色包裝層次,降低綠色包裝孔隙率,明確綠色包裝物價值占產品總成本的比例等。標準確定后,政府牽頭將綠色包裝標準形成制度,在各行業內進行推廣實施,對符合綠色包裝標準的企業給予綠色認證。
二、倡導綠色消費,營造綠色消費氛圍。包裝設計是為消費者服務的,從消費者使用、喜好的角度考慮是包裝設計最基本的起點,消費者的選擇是最終的決定力量。因此建議政府通過央視等主流媒體方式在社會大力弘揚樸素、理性的消費觀念,杜絕“大箱大盒”豪華包裝;各地區在城市戶外公交、墻體等以及消費集中發生的大型商場和超市張貼標語、宣傳畫等方式進行宣傳,不斷提升公眾消費素質,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消費風氣。
三、建立健全包裝廢棄物回收機制,提高資源利用率。我國人口眾多,包裝廢棄物總量大,仍有很大的開發利用空間。由于我國對包裝廢棄物管理缺少頂層設計,僅憑消費者自發性歸集處理包裝廢棄物,起到的資源利用效果有限。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從政府到企業到消費者共同參與的包裝廢棄物回收機制。建議政府搭建平臺,做好制度和流程設計,探索消費者參與包裝廢棄物回收積分機制,提高消費者包裝廢棄物回收積極性和參與度;支持底層現有廢品回收站發展壯大,設立包裝廢棄物固定回收點,規?;耙幏痘\作,配合商品生產企業收集包裝廢棄物,建立與包裝生產企業原材料回收對接機制。
四、加快相關立法,強化綠色包裝制度剛性。目前,歐美等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已通過法律來保證綠色包裝的推廣和應用,并制定了各種限制包裝廢棄物的法律法規。我國雖然在近幾年也出臺了一些有關包裝的政策,但由于缺乏強制性的約束力,政策執行效果還不理想。所以我們要通過立法來規范包裝的設計、研發、生產、流通,使用法制手段來促進綠色包裝產業的發展。建立“污染者付款制度”、“污染權交易制度”、“綠色標志制度”等新的經濟法規和市場制度,迫使企業為降低環境成本自覺開發、生產、使用綠色包裝材料和綠色包裝。避免企業在產品包裝上的無序競爭,浪費大量資源、提高不必要的產品成本,給大眾消費帶來壓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綠色包裝加快發展。作為新興的綠色包裝產業,由于其技術成本高、產品尚不成熟、市場價格相對較高,因此尚未形成規?;a。為更好促進綠色包裝企業發展,鼓勵下游生產企業使用綠色包裝,建議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市場應用前景好的龍頭企業。一是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推進企業兼并重組,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實現綠色包裝企業規?;a,降低成本。二是在項目審批、市場準入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鼓勵綠色包裝生產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在稅收方面支持研發投入加計扣除比例,增加對企業信貸規模,給予貼息優惠等;鼓勵下游企業大規模使用綠色包裝,對替代傳統包裝而增加的產品成本給予資金補貼,妥善處理企業包裝切換負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