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生鮮電商大數據
長久以來,生鮮電商都旨在解決傳統超市的痛點,包括給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上門服務、更新鮮的食物。
在疫情來臨之前,誰都沒意識到生鮮電商的重要性,最多就是覺得線上購買,少走幾步路,可以偷個懶。然而,新冠狀病毒的爆發,卻讓生鮮電商發揮了強大的后盾作用,甚至拯救了許多瀕臨“死亡”的生鮮水果店。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去年12月就因“融資失敗”進入停擺狀態的武漢生鮮電商企業“吉及鮮”,在這個春季復活。
在武漢封城一周后的2月1日,吉及鮮宣布復工。根據其公告,復活后的吉及鮮暫時只服務武昌地區,但很快會將服務重新擴展到全武漢;截至目前,已經開通了武漢地區600多個小區配送。
這只是生鮮賽道突然繁榮的冰山一角。根據QuestMobile近日發布的《2020中國移動互聯網“戰疫”專題報告》,中國生鮮電商整體日活用戶從平日的不到800萬,在春節期間突破1000萬,節后再次突破1200萬。以節后日活用戶計算,相對于平日,增幅高達60%。
——李儒超《潛望》欄目,來源:騰訊科技
疫情期間,訂單的暴增將電商平臺又拉回到同一起跑線上,平臺的同質化競爭問題也暴露出來。
對于被疫情困在家中的人們來說,生鮮電商成為不少家庭的選擇。每日優鮮、盒馬鮮生、多點等平臺紛紛開足馬力,但依舊無法應對暴漲的訂單需求。
有業內人士預計,疫情的暴發催生了中國電商市場的巨大需求。電商將占據今年中國零售額的三分之一,高于上年的大約四分之一。
↓↓↓
在這種情況下,
生鮮電商包裝顯得尤為重要,
或許某一個時刻,
因為它讓生鮮商家做到臨危不敗。
疫情下,看生鮮電商包裝趨勢
01
重在防護,貴在安全
疫情下,我們深刻體會到安全的重要性。電商包裝和線上渠道之所以在疫情期間發揮重要作用,就是它避免了超市和菜市場人流集聚的缺點,通過快遞無接觸派送,給消費者提供安全保障。生鮮電商包裝由于大部分都是城市內部的短途運輸,其包裝創新的重點在于防護性、防開啟、零接觸,在保護好生鮮產品的同時,消除買菜大軍——60、70后一代人對于快遞的不安全感,消除曾經消費者對于貨物派送過程的擔憂。
02
豐富的概念化包裝
從長遠看,生鮮果蔬包裝不應該局限于疫情的安全需求,還應該提供更多的便利性,以及豐富的概念化包裝。果蔬包裝不再是僅僅為了方便運輸和攜帶,更是創意的展現和營銷助力。比如展會上有一款“一天一蘋果”的包裝,將五種不同品種的蘋果混合包裝在一起,既傳達了蘋果帶來健康的傳統理念,也給消費者每天吃到不同蘋果的新鮮體驗。
03
可持續包裝
只要人類想要長久發展,可持續包裝就是繞不開的話題。近年來,包裝減塑化、反塑化傾向明顯。包裝多采用可降解、環保的纖維類包裝,大大減少了塑料使用量的同時,對于自然和人類都有所助益。
換句話說,疫情期間,我們就不考慮可持續發展了嗎?實際上,疫情讓我們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貴、界限的必要性,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守住赤誠之心,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盡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