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季報披露的數據看,造紙行業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
近日,太陽紙業發布的三季度報顯示,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85億元,同比下滑17.57%。無獨有偶,包括山鷹紙業、博匯紙業等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現階段紙企業績下滑主要原因是市場低迷、銷售減少,以及紙和漿的價格下滑導致。不過,進入9月以來,處于“金九銀十”消費旺季,市場開始回暖。”一位華泰紙業高管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事實上,行業整體還是向好的,一些大型紙企都在穩步擴張,中小企業的落后產能被持續淘汰。
利潤下滑
10月28日晚間,太陽紙業披露三季報顯示,其營業收入為16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8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滑17.57%。
事實上,除了太陽紙業利潤下滑外,今年其他造紙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1~6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9840.0億元,同比下降2.4%。其中,造紙和紙制品業1~6月的營業收入為6528.3億元,同比減少2.3%;營業成本為5695.8億元,同比減少1.2%;利潤總額為281.5億元,同比減少25.4%。
“2019年受供給側改革以及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造紙行業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和調整。國內造紙市場持續低迷,需求下降,導致紙張價格下降幅度較大。”中研普華研究員姜開玉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由于紙制品行業產能過剩,再加上市場競爭加劇、下游需求疲軟等因素,導致紙企盈利進一步下滑。
另外,姜開玉認為,造紙行業未來的市場空間可能更多地集中在生活用紙。隨著電子化辦公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紙張需求不斷下降,特別是辦公用紙。對于生活用紙而言,隨消費觀念的變化,不同種類、層次的紙需求更加細化,這可能是個市場機遇。
《中國造紙工業可持續發展白皮書》資料顯示,從2008年到2017年,我國生活用紙和一次性戶外用品的產品和消費量逐步增加,生活用紙市場規模從400億元增加至1106億元,每年人均消費量由2.95千克增加至6.1千克,一次性戶外用品市場規模從488億元增加至1200億元。
市場化淘汰
近年來,國內環保監管力度加大,部分重污染的小型紙廠被迫退出市場,不少造紙企業出現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