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包裝領域已經進入投資者的視野。
一位PE人士告訴筆者,2013年VC/PE投資的主要領域依然是互聯網,但新材料領域所蘊藏的潛力也讓人不可小覷。“快消品對包裝變革的需求帶來了可再生包裝市場巨大的商機,而以往這一領域在技術、投資等方面都有很多空白,恰恰是PE進入的好時機。”
據其透露,目前他與擁有可再生包裝技術的兩家公司正在接觸,而PE大佬鼎暉等公司也瞄準了這一領域。而據全球行業分析公司預計,2015年全球可再生軟包裝市場的需求將達到1878萬噸,屆時將形成一個價值相當于700億美元(約4200億人民幣)的市場。
外資布局
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嗅到了這個行業的商機。
近日,世界領先的林紙企業斯道拉恩索集團宣布,其在廣西建立的紙漿和紙板一體化項目在發改委獲批,這項目由其可再生包裝事業部負責的總額達16億歐元的工業投資項目,是北歐企業迄今為止在海外最大規模的單項投資。
這被認為是斯道拉恩索實現戰略轉型的大動作之一,即從一家歐洲漿紙生產公司轉型為全球性可再生材料公司。
據悉,自2008年以來斯道拉恩索在歐洲印刷媒體的市場已經萎縮超過20%,集團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結構性調整。2012年斯道拉恩索將公司收入的0.7%(8100萬歐元)投資到研發中,并于2013年調整事業部,將可再生包裝事業部和生物質材料事業部作為業務重點。
隨著消費意識的不斷改變以及經濟結構需求的改善,可再生、綠色環保包裝成為未來發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三星、小米等手機品牌推出的新產品,均紛紛采用環??稍偕牧习b盒,戴爾公司目前已有半數以上的包裝采用可再生的材料,并宣布將建立完全零廢棄的包裝流程。
“在中國投資建立一個民用紙板廠正是支持了我們轉型戰略。”斯道拉恩索集團中國區總裁宋望球表示,廣西項目計劃是生產基于纖維的包裝紙板,包括液體包裝紙板、食品用途紙板以及其他民用消費品包裝紙板,計劃于2016年年初投入運營。第一階段的資本開支預計為7.6億歐元左右,其中5.9億歐元將用于工業項目投資,1.7億歐元將用于原料林基地業務。
在其看來,未來基于纖維的民用紙板需求在亞洲正強勢增長,而在中國需要對市場進行高質量的細分, 以可再生材料為原料的包裝產品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未來的十年內,預計中國市場中對此類產品的需求將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宋望球表示,斯道拉恩索的策略是在中國投資設廠,以液態食品、消費電子等重點行業為突破口,通過延伸可再生包裝上下游的產業鏈條來提供產品和服務。
市場需求上升
毫無疑問,可再生材料現已成為產品包裝領域的一大亮點,看到了中國市場巨大的增長潛力,外資巨頭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快速滲透市場。
“在成長型市場中,特定的包裝細分市場將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全球會新增15億消費者,對消費類包裝產品的需求也逐日上升。”宋望球分析。
據了解,斯道拉恩索2011年就收購了位于河北遷安的民營包裝企業正元國際包裝集團,為消費類電子提供微瓦楞包裝盒。而此次廣西北海林漿紙一體化項目的巨額投資,更表明了外資巨頭對于中國包裝市場的青睞。
利樂也同樣在發力這一市場,并在2013年新增了生物質塑料采購計劃,計劃從2014年開始采用生物質低密度聚乙烯用以生產利樂包裝,屆時包裝原材料中可再生資源的比率將高達82%。
來自Frost &;Sullivan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隨著應用技術的來自Frost &;Sullivan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隨著應用技術的開發、技術成本的降低以及顧客認知的提升,亞太地區生物可再生材料市場預計將以超過每年19%的速度持續增長,生物可再生材料有望在眾多包裝應用方面取代一般塑膠,迎來加倍成長機會。
據業內人士透露,可口可樂目前正在跟不同的上游企業聯絡,在全球范圍內推動可再生植物為原料制作PET瓶的技術研發應用。此前可口可樂提出,到2020年其全球所有PET塑料瓶飲料都將采用植物環保瓶包裝。
業內人士認為,這一年產數以千億計的飲料廠家對可再生材料包裝應用的關注,無疑將形成巨大市場需求。
對此,諾維信亞洲生物質能高級研發經理吳桂芳表示,以纖維素等生物質材料生產化學品,從而實現對石油基化學品替代,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方向。從2009年開始,諾維信就已與巴西最大的石化公司Braskem合作研究開發生物塑料瓶原料,計劃于2014年年底使該技術實現實用化。
同時,包括臺灣的遠東集團、意大利的M&;G集團以及長春大成集團等生產企業,都在這一技術領域加大研發投入。
技術、成本難關待解
不過,目前的可再生包裝市場也并不如看起來那么美好。
以牛奶和飲料為例,液體食品的灌裝生產線運行速度非常快,對包裝材料的印刷、封口、折疊、成型等要求都很嚴格。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可再生包裝材料不能出現任何紕漏。
“這要求企業必須投入大量研發力量,在生產質量和制造工藝上不斷追求創新和改善。”目前斯道拉恩索正在研發微纖化纖維素,可減輕包裝重量,而且用于包裝以外的產品,如體育用品、游艇外殼等。不過這類研發通常需要10年時間。宋望球認為,斯道拉恩索在全球擁有1100項專利,正是因為其側重對產品技術和質量要求比較高的領域。
而以可再生原料制作PET塑料材質方面,還面臨著技術和成本上的雙重挑戰。由于技術工藝還處在研發示范階段,又缺乏具有規?;a能的工廠連續成功運行的經驗,該項技術在經濟性上是否能與傳統石化路徑抗衡,目前尚是一個未知數。
“除非有下游廠商像可口可樂一樣愿意為這類產品提供溢價,否則對生產廠商而言,這類產品在成本上無法與傳統石化路徑產品相比,很難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上述業內人士如是說。
在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看來,可再生材料在包裝行業的應用市場非常大,原材料成本低廉又環保,與目前的經濟發展趨勢相一致,目前在日本、美國等國家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前景明朗。但是與海外企業的熱情相比,中國企業在可再生包裝上還略顯落后。
據介紹,目前我國可再生材料包裝正處于萌芽期,主流投資者還未將目光聚集在這一領域,行業內資金量較少,包裝企業投入的研發規模較小,技術和產品沒有較大突破。
“在可再生資源包裝技術方面,歐美、日韓等國已遙遙領先,比如利樂所采用的水力碎漿、鋁塑分離等技術值得我國相關企業借鑒。”熊曉坤指出。同時,目前可再生材料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回收和生產標準較為混亂、技術水平較低、產業鏈較為單一等。
“可再生包裝的大規模應用,還需要完善相關政策,目前回收環節、資源再生環節等是可再生資源包裝產業的最需攻克的難關。”熊曉坤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