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快遞“直接使用”包裝,共消耗約32億條編織袋、約68億個塑料袋、37億個包裝箱,鋪展開的面積可以覆蓋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市整個城區;以及3.3億卷膠帶,按150m每卷規格計算,所耗膠帶可以纏繞地球1200余圈。
我國生鮮電商市場每年產生近3億個泡沫箱及10億冰袋,基本不可回收
電商為獲得好評,過度包裝的行為比比皆是;消費者也希望商品受到的保護越多越好,有時一個快遞的包裝占到了整個郵件體積的50%以上
這些包裝或者不能循環利用,或者不可降解,或者被過度使用,或者被消費者隨意丟棄
中國包裝垃圾的總體回收率小于20%
◆開展綠色包裝的革命勢在必行,但面臨諸多困境
綠色包裝標準缺失
成本高“心有余力不足”
環保意識不足加重矛盾
“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包裝盒、塑料袋一年比一年多,今年每天都要撿兩三百個,工作量挺大的。逢年過節,數量準定翻番。”
站在北京市石景山區七星園小區某社區居民樓前,身邊是來來往往穿梭不息的快遞和外賣配送車,衛生清理員黃阿姨一邊清理快遞包裝垃圾一邊告訴記者,去年“雙十一”,僅包裝紙箱她就撿了四百多個。“一開始還感覺心痛可惜,現在也習慣了。”
快遞包裝垃圾“一年比一年多”的感覺,同樣沖擊著石景山區衙門口垃圾綜合處理站管理員老張。他向記者介紹說,近年來,自己所在站場每周處理垃圾量大約3000噸,總體增長比較平穩,“每年新增垃圾中,絕大多數是快遞和外賣包裝垃圾,增長勢頭特別猛。”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我國快遞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2018年,中國快遞業務量突破500億件,同比增長26.6%。預計2019年快遞業務量將突破600億件。與此同時,產生了海量快遞包裝垃圾,和越來越廣泛的過度包裝污染與資源浪費問題。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在我國特大城市中,快遞包裝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則為85%~90%。在當前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時期,與群眾生活距離最近、感受最直接的快遞垃圾污染防治問題,也因此成為上至全國兩會、下至居民社區熱議的焦點話題。
近年來,國家和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此問題的監管治理。自2014年以來,“快遞”連續6年均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新增了“推廣綠色快遞包裝”內容,這是“綠色快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此前,國家郵政局已于2018年發布了《快遞業綠色包裝指南(試行)》。
但是,我國快遞包裝垃圾和污染面對的挑戰依然艱巨。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7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快遞“直接使用”包裝,共消耗約32億條編織袋、約68億個塑料袋、37億個包裝箱,鋪展開的面積可以覆蓋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市整個城區;以及3.3億卷膠帶,按150m每卷規格計算,所耗膠帶可以纏繞地球1200余圈。然而,中國包裝垃圾的總體回收率小于20%。
“我國快遞包裝垃圾污染問題的治理,任重道遠。”采訪中,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向本刊記者表示。
快遞包裝垃圾“圍城”
采訪中,張占斌為記者分析說,推動消費穩定增長,支持電商和快遞發展是重要內容。但快遞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海量快遞包裝垃圾,造成嚴重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快遞包裝物主要包括快遞運單、編織袋、塑料袋、封套、瓦楞紙箱、膠帶等。國家郵政局統計,從消耗量來看,2016年我國快遞業“直接使用”和“間接使用”包裝總計,快遞運單和快遞電子運單總使用量312.8億個,塑料袋總使用量約147億個,封套總使用量約34億個,包裝箱總使用量約86億個。
這些包裝或者不能循環利用,或者不可降解,或者被過度使用,或者被消費者隨意丟棄,不僅給生活環境帶來破壞,也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影響著行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正如全國人大代表、“快遞小哥”柴閃閃所言,“快遞業務量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伴隨著快遞產生的大量包裝物,已經對中國的生態環境治理造成巨大壓力。”
當前,要有效減少快遞包裝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在電子商務領域開展一場綠色包裝的革命已是勢在必行。對此,民建中央相關調研強調,污染防治是中央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民生福祉,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必須重視污染防治的各個方面,快遞垃圾污染是其中距離群眾生活最近、人民感受最直接的問題之一,切實減少快遞包裝污染,對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郵政局已于2018年發布了《快遞業綠色包裝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根據《指南》,物流業正加速升級綠色包裝標準和解決方案,一大批創新環保措施和產品已在我國落地。如中國郵政研制了可降解塑料包裝袋、環保封裝用品;申通快遞環保袋已經循環使用超過1億次,相當于節省了近1億個一次性中轉塑料編織袋;中通快遞啟用的綠色循環帆布袋、可降解包裝袋等,有效緩解了傳統包裝帶來的污染。
據郵政部門初步統計,截至2018年底,主要品牌快遞企業通過采取減少過度包裝、循環利用紙箱等措施,每年至少可節約快遞封裝用品55億個;電子面單的普及率提升至92%,每年至少可節約傳統紙質面單314億張。
《指南》鼓勵企業積極探索使用循環快遞箱、共享快遞盒等新型快遞容器,各企業也在積極進行綠色包裝探索,但在實際綠色包裝推進過程中仍然存在多重問題。
綠色包裝標準缺失
目前,各社會企業積極開展了綠色包裝的創新探索。例如,菜鳥網絡推出的菜鳥驛站創新綠色共享配送模式,并讓40%的紙箱直接回收利用;京東推出“青流計劃”,研發的新型物流標簽每年可減少700噸紙張,同時投放了十萬青流可循環包裝箱;蘇寧物流推出的共享快遞盒、冷鏈循環箱、零膠紙箱,目前已累計投放1億次,節約的膠帶可以繞地球3.74圈……
張占斌向本刊記者介紹說,國家行政學院課題組兩年多追蹤調研發現,促進我國快遞業健康發展,需要重點解決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目前包裝環保標準缺位,綠色發展的標準化、系統化嚴重缺失。”
在調研中,民建中央調研組也發現,2018年實施的《快遞封裝用品》是推薦標準,缺少包裝尺寸、可循環包裝技術和應用標準,在實際推行的過程中,存在標準體系不完整、標準水平滯后、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這導致各個企業雖然都在快遞包裝上朝著減量化、循環化、替代化方向努力,都成立了包裝材料研發團隊,但因缺少統一標準,難以形成從上游供應商到電商再到消費者之間的供應鏈體系內的包裝減量、綠色包裝和循環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力、物力、智力、財力資源的消耗和浪費。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對記者表示,《指南》未對循環包裝的材質進行系統規范,且快遞垃圾回收體系不健全,單純依靠企業力量推進回收體系建立難度較大,導致新型包裝難以推廣。
而且,目前可循環快遞箱僅在消費者端進行推廣,尚未與上游供應鏈廠商形成聯動,特別是目前對于包裝廢棄物的處理與回收機制尚未建立,專業處理收費較高,使得部分企業直接丟棄處理,污染城鄉環境,循環共享體系亟待完善。
成本高“心有余力不足”
采訪中,專家們指出,快遞包裝的減量化、循環化、替代化從長遠來看具備良好的社會效益,但是推廣初期成本很高。除去科技研發的昂貴投入外,在包裝物料方面,受技術、市場規模和流程改造等因素影響,包裝循環箱、生物降解快遞袋等成本遠高于傳統材料。
張近東具體介紹說,目前可降解材料成本較高。除可循環包裝箱外,其他可降解快遞耗材,如生物基膠帶、可降解塑料袋等成本約為不可降解材料的3倍以上,如果全部更換為可降解材料,將增加企業運營成本。
例如,京東集團僅生鮮品類使用可降解包裝袋后,每年就額外增加兩千多萬元成本。順豐在綠色快遞“豐·BOX”項目的預算投入2018年為0.55億元,2019年將為1.5億元,2020年將為3.5億元。大規模的投入既需要企業具備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又需要企業始終經營良好,保持雄厚的資金實力。
張近東透露,我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40.5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913.9億元,復合增速達118%,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4700億元。每年產生近3億個泡沫箱及10億冰袋,基本不可回收。
較為環保的可循環冷鏈箱則因箱體重量、回收流程等問題,實際應用比例較低。“冷鏈商品因存放條件苛刻,極易發生變質腐壞,包裝配送要求高,耗材回收問題嚴峻。”張近東說。
環保意識不足加重矛盾
全社會綠色節能和環境保護的公共意識和精神比較欠缺,是快遞包裝垃圾問題不斷加重的又一原因。
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商家為了保證商品運輸的安全,在包裝箱、膠帶、填充物上用量很大,消費者也傾向于在同樣條件下選擇包裝更復雜厚實的商品。紙箱以外的包裝材料大多只能隨生活垃圾進行焚燒或填埋。
推廣循環包裝箱和保鮮箱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考驗百姓環保意識,企業表示回收率低是目前最大的擔憂。柴閃閃從平時的快遞經歷談到,在電商平臺上,商家為獲得好評,過度包裝的行為比比皆是,“消費者也希望自己購買的商品受到的保護越多越好,所以大家常??吹嚼锶龑油馊龑拥目爝f包裝,有時一個快遞的包裝占到了整個郵件體積的50%以上。”
同時,有部分快遞企業基于成本因素,會優先選用價格低廉的一次性包裝塑料袋,用戶在拆封后會將包裝隨手丟進垃圾桶。由于這種一次性包裝袋不可降解,年年遞增的包裝物給城市的垃圾處理帶來負擔。
尤其令人吃驚的是,“一些網絡平臺存在刷單現象,很多快遞里只有一個紙板、紙團或空無一物。”柴閃閃說,“生活中,居民的環保意識也不夠強,一團團的包裝垃圾被扔進垃圾桶,很少有人會去思考它們會給我們的環境治理造成了多大的負擔。”
另外,垃圾分類流于形式,末端處置模式簡單,更加加重了問題解決的難度。
目前,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標準不完善,分類投放參與率低。大多數城市分類垃圾運輸車輛不足,即使垃圾做了分類,后續運輸過程也會混裝在一起。前端能被人為分揀出的紙箱常因為粘過膠帶而增加了回收再生難度。生活垃圾的終端處理模式單一,主要為衛生填埋和焚燒發電兩種,回收利用有限。
綠色包裝攻堅戰如何打贏
為加快推廣綠色包裝,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可以從五方面“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一是明確政府職責,落實組織保障。
民建中央調研組建議,首先要明確承擔快遞包裝污染防治工作的管理部門,賦予其履行管理職能的手段和辦法,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厘清職責,各司其職。同時,系統梳理目前與快遞包裝有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打通信息壁壘,保證政策協調統一,同向發力。
二是細化產品標準和流程標準,保證企業有規可循。
張近東建議,可以從制度層面推進可循環包裝國家標準建立,制定更符合物流行業的綠色包裝規范,推進綠色包裝回收體系建成。張占斌則表示,“要出臺快遞業綠色發展行業指導意見,對車輛、紙箱、膠帶的成分與規格提出統一標準,并適時調整。”
三是堅持綠色包裝政策導向,推動企業減少包裝污染。
民建中央調研組建議,積極扶持采取綠色包裝的快遞物流企業。如在稅收方面享受適度優惠,對包裝減量減排達到一定程度的企業進行獎勵或補貼。推廣可循環利用的環保箱,使用瘦身膠帶、可降解塑料袋,從源頭實現減量、替代、可循環。對于浪費嚴重、通過采用廉價原材料而產生過量垃圾污染的企業要有懲戒措施,筑好底線。
柴閃閃建議,在源頭上加強治理,考慮把綠色包裝標準作為快遞企業從事快遞經營的準入條件之一。”
四是提高污染防治意識,營造提倡綠色包裝的社會環境。
當前,迫切需要營造提倡綠色包裝、唾棄包裝浪費的社會環境。同時,相關部門消費政策引導中,可以增加積分、抵扣費用、現金,提高包裝物循環使用的能力和效率。
五是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加強回收循環利用。
張占斌建議,制定切實可行的分類標準。推動垃圾分類與終端處置模式相匹配,并率先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進行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