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設備維護與保養,一組海關數據引起印刷人的極大關注:2018年1-10月,膠印機進口6.54億美元,同比增長52.6%。其中的主力進口機型單張紙四色及四色以上膠印機(占膠印機進口額的95%),10個月的進口量直逼千臺大關,已遠遠超過2017年全年780臺的進口臺數。
膠印機進口飛漲雅昌,數據確實嗎?實際上,膠印機的主力進口廠家只有德、日幾大家,隨后的深入了解,坐實了數據的真實性:日本小森,2018年半年財報已出(2018年4月1日-9月30日)供墨,2個季度大中華區銷售額暴漲78.75%;德國海德堡的銷售形勢也非常之好,甚至超出他們自己年初的預判,很多客戶在排隊等貨。
這樣的火熱場面,似曾相識。2010年,膠印機進口曾有過57.65%的年度增幅書刊印刷,當年進口額突破10億美金。但今日又非彼日,當年有4萬億的市場推力,當年印刷工業總產值增長率達到21%;而今年1-10月規模以上印刷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只有5%,印刷市場長期走勢穩中微升,這樣的設備產能增幅裁員,會不會引起新一輪的產能過剩,繼而引發更惡化的市場競爭?
實際上,在印刷業進入深度調整的今天,這已不是一道簡答題。我們還是要深入分析,看看這些設備是誰在買?為什么買?
以小森為例。小森熱賣的兩款機器飲料包裝,一是大幅面膠印機,去年11月剛進入中國,很多合版企業都在安裝;一是雙面印刷機,出版印刷企業和合版企業紛紛訂貨。快速、高效、自動化、省人工,提高單位時間產量收紙,成為選機的新標準;而用戶購機行為,也從錙銖必較、在意設備價格,到更關注每一印張的營運成本。
由此看來,今日印企購機動機,不是為了消化新增業務膠印,更多是為了更快速、更高效地滿足客戶需求,為了跑贏同行;是為了降低單位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在市場上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小森方面也證實,75%購機是替代已有產能,不是為了滿足新增產能。所以說艾司科,此輪進口膠印機熱購潮,與其說引發了更嚴重的產能過剩,莫若說推進了更明顯的產能升級。
從膠印機進口飛漲這一現象,我們還可以深入解讀背后的產業演變邏輯。
其一,中國依然是容量巨大的市場平版印刷,雖然增速下降,依然具有成長性,唱衰產業實不足取,是以局部視角遮蔽了整體發展。
其二,印刷產業的去產能標簽,不是在存量上做減法,而是在增量升級、存量盤整雙線條上同步展開,呈現出更主動、更積極的去產能特征。以單張紙四色膠印機為例,今年前10月的平均進口價格已比去年提升了9.5%。
其三,國內印刷業的去產能大戰RFID,率先在商務印刷領域開打,而合版企業充當了急先鋒。從全國來看,2018年審數字與2016年相比,兩年時間,全國印企減少4400余家綠色印刷,減幅4.27%;而商務印刷企業是其中減幅最大的品類,減幅超過7%。隨著物流價格下降、效率提升,未來一個大型生產中心覆蓋周圍300-500公里,20小時交貨,在技術上已成為可能企業,這將對商業印刷市場形成更強力的洗牌。
其四,市場結構調整,以比我們認為的更快速、更劇烈的方式上演著。前面所說全國印企兩年減少4.27%,但在一些中心城市、印刷大省,減幅已超過10%數碼印刷機,甚至接近20%。“技術+綠色”形成加速度,行業已全面進入深度調整期。
其五,產能深度調整的總盤子,并不拘于國內,在更廣闊的地域展開。無論如何印前工藝,新購膠印機行為,會使已有膠印機回歸產能總盤子中,上演一輪新機替代舊機,高性能機替代低性能機的盤整大戲。而在二手市場,替換下來的低自動化、低配置的機器展會,已開始流入國外技術洼地,向越南等東南亞市場銷售。
言而總之,今日的產業演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推進著,也以日新月異的變化術語,催促著印刷人的行動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