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hbx9"></address>
    <listing id="9hbx9"><menuitem id="9hbx9"><menuitem id="9hbx9"></menuitem></menuitem></listing>

    <noframes id="9hbx9">
    <noframes id="9hbx9">

        <address id="9hbx9"><listing id="9hbx9"></listing></address>

        注冊成為vip商家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視點 » 正文

        熱點 亮點 痛點——從展會看行業調整

        發布日期:2018-11-29  作者:潘曉東  瀏覽次數:6413
        核心提示:“開啟印刷智能時代”是堪稱今年全球最大的由中國印刷技術協會牽頭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印刷技術及設備器材展的主題綠色印刷,這應該是上段時間國家新聞出版署主導召開的2018中國印刷業創新大會“聚焦智能化”的延續。

          “開啟印刷智能時代”是堪稱今年全球最大的由中國印刷技術協會牽頭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印刷技術及設備器材展的主題綠色印刷,這應該是上段時間國家新聞出版署主導召開的2018中國印刷業創新大會“聚焦智能化”的延續。

          熱點:中國的印刷業在調整中前進

          根據會后的報道,本次會議創造了多個“最”:展出面積最大,達11萬平方米;參展企業數量最多,有1030家;參觀人次最多,計100933人145811人次DTP,人均入館1.44次。實事求是地說,本次展會參展與參觀的老外都有一定的數量,在美國芝加哥、英國伯明翰、日本東京等幾個老牌印刷展會漸趨蕭條的背景下,全印展卻出現上升勢頭,這就更說明中國印刷在全球的地位在提升利通,可喜可賀。而且,會展期間穿插安排的各類活動應接不暇,為觀眾帶來了更多的選擇與了解市場的機會。

          在充分肯定這些成績的時候,同樣值得指出的是:可能是定位的關系,如果說德魯巴印刷展更多的是展示印刷業的發展前景印刷市場,引導企業更多地去關注市場趨勢,那全印展的定位更多地還是著眼于為展商搭臺,實現供需之間的對接,因此,雖也有新品發布高保真印刷,但數量還屬有限——前瞻性略顯不足;數字印刷無疑是當下印刷市場關注的熱點,但參展的數字印刷供應商有限,倒是印后設備的供應商數量眾多——緊跟潮流顯得不足;如果還要再說一條,那就是在眾多的會議中缺了讓來自各地的協會秘書長能夠坐在一起,議論下近段時間來印刷業的發展情況與遭遇的共性問題裁員,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行業發展中應該加以關注的問題——貼近一線顯得的不足。

          相當一段時間來,投資、出口、消費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2008年全球性經濟危機后,出口受阻,印刷也同樣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收紙,加之近年來紙價的持續上漲、環保對行業的高要求,印刷業的發展還是遭遇了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行業的調整與整合依然在進行中,這一趨向在展會上同樣能得到體現。

          業務向規模企業集中是一個變化。詢問印刷企業對今年工作的感受,不乏步入良性循環、業務量見長的單位艾司科,這以規模企業見多,他們追趕著國際印刷界的最新步伐,“賢俊龍”購買了海德堡Primefire 106數字印刷機、“中榮”訂購了蘭達的S10納米數字印刷機,沒有對前景的看好,沒有足夠資金的支撐版材,他們也不會做出這么大的動作,領國內同行之先。但更多的印刷企業可能還是在摸索與調整中,有些甚至在難以達到環保要求與承受不了各個條線的頻繁檢查后選擇離場,典型的反應就是微信群中轉讓設備的信息見長。

          減少用工,讓機器取代人是又一個變化。時至當下,印刷企業使用機器人雖還不多見但至少已經出現凸印,更多的企業為了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產效率,都在積極地用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工,這可能也是為什么本屆印后設備供應商的展示攤位與過去比都有大幅增長的原因。

          造就特色是中小企業的活法。市場從來就是多元的,如果大企業是以規模取勝,那中小企業就應該是以特色取勝行業法規,補大企業的不足與不屑,顯示自己企業在市場上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展會上就有不少規模不大的供應商搭準市場脈搏、推出滿足生產企業需要的新產品,比如高效智能的切紙機、小型的無版冷燙機,產品雖小但市場需要,這些企業同樣可以活得很瀟灑。

          傳承文明、傳播美麗是印刷業存世的意義愛普生,這幾年印刷業的發展雖然遇見了一些新問題,市場在變,新技術層出不窮,但只要不忘初心,堅持耕耘版材,總能在市場上找到自己企業的生存點。

          亮點:數字印刷正成為印刷業關注的焦點

          自2016年德魯巴印刷展起,數字印刷就成了市場的熱點,這既有輿論推升了數字印刷的作用與功能的因素,同時也是因為數字印刷在滿足個性消費、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上有著自身的優勢,正因為此科雷,這幾年柯美、理光在銷售上的高速增長讓他們自己都有點出乎意外。與此同時,愛普生、網屏等傳統印前設備制造商也都成了數字印刷設備的制造新銳。

          本屆展會的亮點之一是,更多國內傳統設備制造企業大膽進入數字印刷設備的制造領域,只要假以時日,待到這些產品走向成熟軟件,國產設備具備了挑戰進口設備的能力,那數字印刷產品的性價比就有了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我國數字印刷的發展步伐也可以變得更快一些。

        相當一段時間來裁員,性價比不足一直是數字印刷的短板,也影響著起步并不比歐美遲多少的數字印刷在國內的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設備與耗材對國外產品的過度依賴,諾大的國家除了北大方正等可數的幾家投入研發的企業外,很多設備制造廠家都還沉湎于傳統印刷設備的制造。但是顯影,本屆展會告訴我們,這一狀況正在得到改變,以“覆膜世家”自稱的上海天岑機械公司在展會上推出了KF-518酷閃數字UV燙金設備,其產品質量與視高迪有得一比。首臺設備制作的樣張——“銀虎”不光在今年的“科印杯”評比中獲得全場質量大獎,而且該臺設備已經實現銷售當納利,落地湖北。連同另一家云帛(上海)公司融合了國外數字印刷設備實現聯機模切的海帛數碼噴墨標簽多功能印刷機落戶浙江茉織華,都宣示著只要看準方向,國產的數字印刷或數字印后設備的市場競爭力都不容小覷,這塊市場期待著有更多的國內機械制造企業介入。

         

          在展會中遇到了不少年輕企業家,相當一批企業已經由子女接過了父輩的班糊盒,繼往開來,這是本屆展會反映出的又一亮點。改革開放四十年,第一批乘著東風下海創業的對象都已經步入花甲,現在他們的子女接過父輩的班,這意味著我們的事業后繼有人軟件,他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理應比前任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也更了解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市場需求。

          天岑公司的現任總經理蔣元雷就是從父親手中接過印機制造的班,憑借自身對市場的了解供墨,在推出全自動熱刀覆膜機的同時大膽跨入數字印后設備的研發制造領域,敢于同海外同類企業較量。事實上,平湖英厚的李昂有著浙江大學本科畢業、留美攻讀碩士的經歷,在崗位上工作一段時間后,前年又毅然離職赴法國讀了一年的MBA課程數碼印刷,學成歸來后,他已經完全接過了父親李鳳良的班,擔起了總經理的職責。在界龍、在申江、在康兆、在……,更多的年輕人挑起了企業經營管理的大梁,他們是中國印刷業的未來。

          展會的亮點肯定還有很多版式設計,最為本質的應該是推陳出新、順時發展。

          痛點:經營者意識的提升是引領行業繼續向前發展的關鍵

          俗話說:知恥而后勇。找到工作的不足就是為了選準繼續前進的方向,就是為了解決影響進步的問題。

          觀念上的稍嫌滯后是我國印刷業發展的痛點之一。盡管本屆展會數字印刷設備的數家制造大家缺席,但會場外的活動卻是搞得熱火朝天。當然,為滿足智能化制造、工業4.0要求的軟件供應商沒能成為展會的主角這也不得不說是一種缺憾。

          對有些事物的認識,我們與國際市場比總還顯得慢了半拍包裝防偽,就像以“觸摸未來(Touch the Future)”為主題的2016年德魯巴印刷展,我國的參展企業雖然高達210家,占參展商總數的11.44%,但我們參與展示的產品總體還停留在傳統印刷市場,當然橡膠制品,作為國際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生產的價廉物美的產品也有著自己的市場,但沒有融合進數字印刷設備這場主流秀也是事實。這里暴露的就是觀念上的差距,觀念不到位自然就很難要求行動到位。希冀著有更多的專業機構與人員去關注與分析國際印刷市場的發展趨勢是期待成為印刷強國的我們國家必須要去做的一件事。

          缺乏引進外來競爭者、借鑒新技術跨行發展、加速行業轉型升級的思考是印刷業現時的又一痛點。我們當然需要“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但我們更需要融合最新科技成果失業,順勢發展。鑒于印刷業的獲利能力不高,加之環保對印刷企業的高要求,以至不少企業的調整轉型工作至今尚未完成。與凱恩斯同時代的美國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得把創新分為五種:引進新的產品;改變已有產品的質量;用新方法來生產;開辟新市場;改進商業模式,在這些方面,更多的印刷企業或許都還是在摸索中曼羅蘭,已經有著清晰發展方向的企業還是少數。即便是一些近年來擴張速度很快的大企業,是否已經有著很清晰的戰略發展規劃與思考也值得這些企業高層認真思考。

          上述觀點有埃森哲(Accenture)的市場調查報告提供的數據為證:在他們調研的145家中國標桿企業中,在智能化運營和數字化創新方面,只有7%的企業突破困境實現轉型。全球制造業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數量)平均值為66,其中德國為273臺網絡出版,日本、韓國超過300臺,我國還僅為36臺。這些數據未必代表著事情的全部,但至少告訴了我們,差距在哪里?方向在哪里?

          一屆轟轟烈烈的展會鼓舞了我們繼續向前發展的信心,也在一定層面上摸清了市場的需求綠色印刷,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還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我們在發展中的不足,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返回頂部
        日韩黄色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