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行政和地理區劃方式,結合機器人產業實地發展基礎及特色,中國電子學會將全國機器人市場劃分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共六大區域。
六大區域均形成各自的區域產業集群
從集群區來看,長三角地區工業基礎較好,機器人制造集成與應用市場起步較早,形成了以上海、昆山、無錫、常熟、徐州、南京為代表的產業集群。珠三角地區機器人產業具有較強的發展基礎,以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在創新能力與影響力方面位于全國前列。京津冀地區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憑借突出的區位優勢以及良好的制造業基地,形成了北京、天津、河北機器人產業集群。東北地區作為我國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資源區位優勢與制造業發展基礎,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將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新興高端制造業作為東北經濟未來轉型升級的關鍵抓手的背景下,哈爾濱、沈陽、撫順等地在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已積累一定基礎和優勢。中部地區機器人產業發展時間雖晚于東部沿海地帶與東北地區,但憑借地方政府有效的宏觀戰略布局和政策支持,已逐步在蕪湖、洛陽、武漢、長沙、湘潭等地形成產業集群。西部地區主要在重慶、成都、西安等地布局建設有機器人產業園和典型企業,總體來說規模相對較小,集聚效應還在培育之中。
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合計收入占近半比重
從產業規模效益來看,目前長三角地區已經建立了國內相對功能完善、系統健全的機器人產業生態體系,在產業鏈構建、市場需求、創新資源布局等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2017年長三角地區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突破103億元,占全國機器人產業收入的比重為24.87%;珠三角地區機器人產業鏈條建設較為完備,基礎技術實力重組,2017年該區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90.4億元,占比為21.83%,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區收入合計約占全國的47%,接近一半,中國機器人產業集中在沿海區域現象較為明顯。此外,東北、京津冀、中部以及西部地區分別實現銷售收入72.3、54.2、52.0、42.2億元,占比分別為17.46%、13.09%、12.56%、10.19%。
珠三角地區產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全國領先,東北地區產業聚集程度位列全國之首
從產業平均銷售利潤率來看,2017年珠三角地區機器人產業平均銷售利潤率達到18%,較上年度提高1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全國領先;京津冀地區產業平均銷售利潤率為16%,僅次于珠三角地區之后,行業整體效益情況較好;長三角地區和東北地區均為14%,處于全國中等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13%、10%,位于全國第三梯隊。
東北地區機器人產業規模效益雖然與兩個三角地區有差距,但一批本地龍頭企業占據了東北地區機器人市場產銷量的絕大多數份額,產業集聚程度位列全國之首,CR5指標達60%。長三角地區產業集聚度CR5僅此于東北地區,達到45%,整體處于較高的水平。這主要得益于眾多全球機器人領軍企業及國內龍頭品牌在長三角地區設有總部基地或研發中心。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CR5分別為34%和31%,屬于全國平均水平。由于存在大量的機器人本體設計制造與系統集成初創公司與小型民營企業,珠三角地區機器人產業集聚度CR5整體偏低為20%左右,但品牌企業總數量處于全國前列。京津冀地區與珠三角地區一樣,CR5為20%,大部分企業實力較為平均,產業集聚程度整體偏低。
西部地區在資源方面相對落后
從六大區域人才以及研究機構資源的情況來看,京津冀地區一直是國內人才聚集高地,人才環境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區人才資源也較為充足,而東北以及西部地區人才資源較為匱乏。從機器人研究機構來看,除西部地區資源較少之外,其他五個地區均發展較好。
綜合來看,長三角地區在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中基礎相對較為雄厚,珠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機器人產業逐步發展壯大,東北地區雖具有一定機器人產業先發優勢,但近年來產業整體表現較為有限,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機器人產業發展基礎較為薄弱,但已表現出相當的后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