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匯報》報道,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年純銷售額已經從2005年的403.95億元增長到了2012年的693.59億元,而歷年累積的庫存則從482.92億元飛漲到目前的884.05億元。去年,對全國40家出版機構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相當數量的出版單位存銷比達到了驚人的8:2。
業內人士指出,按需印刷是為庫存減負的有效藥方,這種方式可以實現訂單式銷售,變先印刷再發行為先發行再印刷,可有效減少庫存的風險。同時,一些斷版書的市場需求、專業書籍的窄眾特性,都可以借由按需印刷來提供。
這樣的出版模式,正在美國呈現出每年兩位數的增長。美國最大的中盤商英格拉姆、最大的網絡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在零售終端都提供按需印刷服務。反觀國內,按需印刷商業模式至今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據悉,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正在著手探索一種適合中國的按需印刷商業模式。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陳昕告訴記者,目前,按需印刷在中國的發展還僅僅限于個人消費者,一旦形成商業模式,將不再存在“起印量”等繁復的限制。那么,困擾出版行業多年的海量庫存書退書問題、打折處理庫存書和圖書回流到造紙廠變紙漿的情況,都將成為歷史。而對于圖書發行來講,按需印刷可以將實體書店的倉庫全部轉化為營業面積,可以采用出多種個性化營銷的方法,可以利用網絡和數據庫技術使書店的存書規模無限擴大,使實體書店也能游走于“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