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正的銀票在清代才有正式通用,之前的紙幣都是以銅錢為單位發行的紙鈔。銀票是清代中后期對紙幣的統稱,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是稱為銀票,而在宋明時期并不稱為銀票。紙幣最先出現在北宋仁宗時期的益州(四川)地區,由于四川交通不便,商人們難以攜帶大量的銅錢鐵錢,于是在四川三家大商戶的財力擔保下,開始印刷發行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
交子的出現猶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剛開始交子還能以銅錢為儲備發行,后來由于政府濫發交子,導致民怨沸騰,于是四川就發生了王小波起義。這場起義開始后,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到了宋徽宗時期,宰相蔡京為了搞花石綱,更是狂印紙幣,導致北宋走向滅亡。
為了防偽,交子會用一種專門的紙來印刷,這種紙非常光滑辨識度高,所以官府拿來專門印刷交子用,同時還規定了禁止民間買賣這種紙,否則殺頭。到了南宋,由于四川專門用來制作交子的楮樹皮紙張供應不上,于是改用江淮地區的紙張印刷。由于江南紙張沒有楮樹皮的特殊的防偽能力,于是市場上出現大量假幣。當時江南發行的交子、關子、會子假幣竟然比真幣還多,嚴刑峻法都擋不住紙幣造假,這直接導致南宋經濟陷入泥潭。
紙幣不但毀滅了兩宋,金代也因為戰爭而濫發紙幣——金代交鈔。這種交鈔因為沒有特殊紙張印刷,僅僅靠版面的復雜花紋來防偽,同樣落得個假幣橫行的下場,也直接導致了金朝經濟衰落,和南宋兩敗俱傷,被蒙古人撿了個大便宜。
以后的元朝、明朝也是死在這張紙上,紙幣的面額越印越大,而購買力卻越來越小,直至紙幣萬錢不足以買一斗米。清代對紙幣的發行是極其嚴謹的,在咸豐之前也只有順治八年印刷了少量紙幣,但才通行十年即被廢止,直到咸豐年間,由于內外交困,才開始發行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
清代發行紙幣用紙主要用高麗紙(外省流通)和白色臺箋紙(京票)為原料,靛藍色印刷,圖案也極為精美繁復,并有各通行官府印押,民間很難仿制。即便如此,清代銀票的超值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后又停用,直到洋務運動后,才發行了和國際接軌的紙幣,但是民間依然不太接受,仍然使用金屬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