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紙箱廠對原紙利用率比較重視,而計算原紙利用率的方法,各企業也各不相同,但從原紙利用率的高低也可以看出消耗的大小,生產水平的高低。最近這一波的市場行情已經不需要多說,有原紙可用的紙箱廠想必希望一口氣把利用率提高到100%,因此紙箱廠更需要牢記這7個方面。
紙板生產原紙利用率的統計
二級紙箱廠,自己生產紙板、紙箱。原紙的費用比例一般都占整個產品成本的70%-80%之間。如何提高原紙的利用率是各二級廠紙板部門最關心的問題。原紙利用率提高或降低一個百分點,對生產成本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原紙利用率的統計方法,在很多企業還只局限于用生產紙板時所產生的廢紙量與原紙投入量的比值來計算,這種方法雖然能粗略的反映出原紙的利用率,但實際上是非常不科學的。
假如按照上述方法來計算原紙利用率,經幾個月的統計后,就會發現生產相同面積的紙板,原紙投入量波動很大。有生管系統的二級廠也會發現投入同樣質量的原紙,生產出來的紙板總面積也會產生很大的波動。一般企業都會將此問題歸結為因瓦楞輥的磨損變化而造成的,瓦楞輥的磨損狀態不同確實能影響原紙利用率,但這也只是一個因素之一。而原紙質量的好壞、尤其是原紙的含水率將直接影響原紙的利用率?,F在我們只是探討消耗的統計方法,對由于工藝、技術、設備、質量事故、操作等造成的原因不在此贅述。
由于原紙的質量問題而影響原紙利用率的問題,在統計中要考慮進去。要獲得原紙質量問題的相關數據,需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統計的方法也要改變。解決原紙的質量問題,對降低原紙成本是重要的一環。
實際上計算原紙利用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真正要做到精確的計算原紙利用率確實比較困難。但要真正做到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可以找到規律的。二級紙箱廠統計原紙利用率無非是了解投入和產出比,了解生產紙板時的原紙實際成本,清楚提高原紙利用率還有多少空間。筆者認為,做出精確的、客觀真實的統計不外乎做以下幾個方面的統計:
紙板生產排程拼料的合理性,將拼料產生的多余紙板數量降至最低。
1).單、雙面機的消耗統計;
2).原紙水分變化統計;
3).原紙卷斷頭次數統計;
4).瓦楞輥更換時間統計;
5).各種廢紙、廢紙板的重量統計;
6).原紙投入量的統計;
7)能源消耗統計。
消耗指標的確定
確定消耗指標的前提,是各項需要確定指標項目的統計數據的準確性。而要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就必須建立原始記錄與數據收集整理制度。
原始記錄是成本與控制核算賴以進行的基礎資料或第一手資料。如果沒有真實、齊全的原始記錄,企業就根本無法進行成本與數據整理核算工作。因此,企業應根據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的需要,結合其他企業要求,建立健全簡便易行的原始記錄制度。如上文提到的紙板生產線的7個統計項目,紙箱生產部門的4個統計項目。
在這里舉一個實際案例:北方某紙箱生產企業,按筆者提供的一套統計方法和指標考核辦法,僅用5個月的時間,流水線的原紙利用率就提升了4%。
紙板、紙箱生產廠是否都要按上述項目設定消耗指標,或增加其他的消耗指標,這要根據個企業的具體情況來確定。而具體消耗指標的確定則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定的太高,執行部門(或員工)都達不到,部門和員工就不會理睬,調動不了積極性。指標定的太低,執行部門(或員工)很容易達到,企業一定要重新確定消耗指標,這就會挫傷部門和員工的積極性,使企業蒙受損失,反而會增加成本。筆者認為,在制定消耗指標時,制定的消耗指標值,可暫不和其他企業(如先進企業)比較,而只需要在本企業的原來的平均數據上變化20%左右就可以。在這里談的變化20%,只是一個普遍性,并不是絕對性。如紙箱生產部門使用的扁絲、油墨在一些管理好的企業,再想下降20%的用量就幾乎是不可能的。
消耗指標一旦確定,短時期內一般不做調整。調整一般應在6個月后進行。
在這里要強調的是,消耗指標確定后,只要下發到相關的部門,相關的部門就會采取多種形式來完成指標,會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作為企業的中、高層領導和檢查監督部門不能只將指標下達后就撒手不管。還需企業的中、高層領導和檢查監督部門對相關部門的指標分解,對具體的執行辦法進行指導、監督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