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hbx9"></address>
    <listing id="9hbx9"><menuitem id="9hbx9"><menuitem id="9hbx9"></menuitem></menuitem></listing>

    <noframes id="9hbx9">
    <noframes id="9hbx9">

        <address id="9hbx9"><listing id="9hbx9"></listing></address>

        注冊成為vip商家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2018又有大量紙媒即將退市,其實離場的不是報而是“紙”

        發布日期:2018-01-04  來源:今日頭條  瀏覽次數:2022
        核心提示:全媒體時代,傳統紙媒的名字仍有意義,不僅是媒體的符號,更是一種品牌,拿《紐約時報》來說,即便有一天它一張報紙都不生產,這家媒體仍可能還叫《紐約時報》,永遠叫《紐約時報》。

          全媒體時代,傳統紙媒的名字仍有意義,不僅是媒體的符號,更是一種品牌,拿《紐約時報》來說,即便有一天它一張報紙都不生產,這家媒體仍可能還叫《紐約時報》,永遠叫《紐約時報》。于此而言,眼下一批又一批紙媒的退市,實際上與“紙”的關系不是很大,更應反思的,是媒體創新力、市場競爭力的問題。都市報也好,晚報也好,如果新聞做得好,完全可以換一種媒體工具生存。

          2017年的年末,竟成了國內不少紙媒的告別時刻。除了目前已知道的《渤海早報》《假日100》《采風報》《球迷》《北京娛樂信報》《臺州商報》《大別山晨報》《皖南晨刊》《無錫商報》《西涼晚刊》《白銀晚報》《西部開發報》《北部灣晨報》《上海譯報》等宣布將要休刊,還有不少紙媒也在近期表示將縮減出版周期,以應對紙媒寒冬。

          紙媒進入寒冬,是因為看報紙的人越來越少,電腦特別是手機等新型媒介工具對報紙的替代,注定了報紙價值的式微。然而,報紙不過是媒體的一種產品,報紙休刊或??粦砻襟w的退市;如果媒體是有潛力的,即便這家媒體的報紙沒了,其旗下的新媒體仍可以繼續活躍在媒體界。這方面,不論國內國外,都不乏成功的例子。

          2011年年底,《紐約時報》CEO珍妮特·羅賓森宣布離職,這對于當時已處在傳統紙媒困境下的這家老牌媒體來說,又多了一層陰影,更加動搖著報界的信心,業界紛紛猜測,CEO的突然離職,預示著紙媒嚴寒的加劇,這種形勢下,這家老牌紙媒還能走多遠?

          但現在,《紐約時報》不但活得很好,依然健康,且“年輕”——新媒體成了主打產品和發展方向,盡管紙質產品生產量下降,但數字媒體用戶不斷增加,到2016年底,數字媒體訂閱用戶達到150萬,數字媒體獲得5億美元的營收。

          在國內,“紙媒冬天”雖漸趨漸進,但目前最活躍的新媒體中,紙媒旗下的新媒體仍是主力。一邊是很多紙媒或休刊??虿铰木S艱,一邊是也有不少紙媒在擴張、招兵買馬,甚至外稿稿酬標準翻倍。那些逆勢上行的紙媒,多是主打新媒體,比如網絡快訊、快評,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等產品走在了前面,由過去單一的報紙產品發展為集多種傳播手段為一體的“立體式”多媒體、全媒體。

          信息時代時代的媒體的生命力,首先由新聞傳播水平、新聞質量決定,而不是傳播工具,因為誰都有條件搭上新媒體的快車。新聞的速度、深度、角度等方面,誰做得更好、誰的影響力大、誰更能贏得受眾,誰就贏了。

          而全媒體時代,傳統紙媒的名字仍有意義,不僅是媒體的符號,更是一種品牌,拿《紐約時報》來說,即便有一天它一張報紙都不生產,這家媒體仍可能還叫《紐約時報》,永遠叫《紐約時報》。于此而言,眼下一批又一批紙媒的退市,實際上與“紙”的關系不是很大,更應反思的,是媒體創新力、市場競爭力的問題。都市報也好,晚報也好,如果新聞做得好,完全可以換一種媒體工具生存。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返回頂部
        日韩黄色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