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提到供給側改革,人們常常想起的就是環保督查、環保執法等等詞匯,同時還會自然而然地與原材料、工業制品漲價聯系在一起,這些對近幾年的造紙廠來說,體味的很清楚。姑且放下環保是不是促使漲價的真正原因這一點不談,即使我們可以拒絕“一刀切”式的環保,但卻不能逃避環保是在“還債”這個事實。
環保供給側改革讓業界頗有微詞
隨著環境執法不斷趨嚴,環保供給側改革不斷推進,讓一些產業界人士有所微辭,特別是在部分工業原材料價格近兩年持續走高,今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從上半年的6.9%放緩至6.8%,第二產業(工業)增長率由二季度的6.4%降至6.0%的情況,環保影響經濟論被重提,“一刀切”問題被廣泛議論。9月“舍弗勒”事件以“零部件斷供損失三千億”、“環保斷水、斷電”、“環保沖擊實體經濟”等關鍵詞引發了更大規模的討論。網絡上,環保督查限產、停產造成大量失業,環保檢查早餐店關門,環保造成物價上漲成為熱門討論話題,甚至出現要環保更要民生的呼聲,將環保與民生對立起來。
事實上,官方也對這種聲音進行了多次回應。在十九大新聞中心記者會上,環保部長李干杰對記者有關“工廠停產對就業影響”的問題,回應到 “十八大以來,尤其是近兩年來,開展的環保督查也好,還是在重點地區開展的環境執法專項行動來講,環境保護并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在環保督查中,我們也是緊密跟蹤了經濟數據的,開展了環保督查的省份,經濟沒有受到影響,某種程度上比原來還要好。主要城市的調查失業率已經降到近些年來最低水平。如果說近些年來我們加強環境保護影響了就業,那就不會有這樣一個數字。”
關于環保“一刀切”的問題,環保部在28日新聞發布會上同樣做出了正面回應,“確實存在個別地方,尤其是個別基層黨委、政府,由于擔心督察問責,不分青紅皂白,采取緊急停產、停業等簡單粗暴方式應對督察,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這是對中央環保督察的‘高級黑’。”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28日在環保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造紙行業漲價與環保之間
究竟有多大關系?
造紙行業一直是我國廢水排放的大戶,也是污染防治的重點。造紙行業在《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被列為“十大行業”(重點整治的十大重點排污行業),“十小企業”(重點關停取締的小作坊型企業)之首。
從產量上看,近36個月紙制品產量保持平穩并小幅上升。但隨著禁止包括廢棄紙制品在內的洋垃圾入境的政策推行,紙類產品特別是再生紙類產品出現了應激性減產現象。而相當比重瓦楞紙(價格上浮系數2.24)的主要原料是國外進口的廢紙,相應的原料供應受到一定影響。
隨著電商行業、物流行業的發展,紙制品特別是制造快遞箱的瓦楞紙需求穩步上升。2015年國內包裝物總量有100億件,2016年這一數值達到140多億件,可見這部分產品需求增幅之大。但電子商務活躍,包裝紙箱的需求快速增加,供需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匹配,特別是在瓦楞紙包裝產品方面。
另外,隨著小型造紙廠也成為各地取締關停的主要企業,造紙廠數量總體上呈持續下降趨勢,在小造紙被陸續關停的情況下,紙制品產能和產量逐漸集中于大型企業,紙制品的供應端出現了收縮和大企業生產集中度提升的現象,大型企業在產品定價方面具有了很大的話語權。
整體看來,構成產品價格明顯上漲的原因較為復雜,包括供需關系的此消彼長、物流價格上漲以及一定的投機囤貨現象,甚至不能排除某些不良廠商存在利用環保哄抬價格的做法。不可否認,在一些產業和一些區域,環境執法也確實構成了企業減產、停產甚至淘汰的主要原因,進而反映到產品價格上漲上,但這僅是原因之一,且為次要原因,遠遠不是一些產業界人士抱怨的“影響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罪魁禍首”。
此外,這類產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帶來了產業鏈利益的重新分配,如今年上半年,滬深A股造紙企業大部分凈利潤翻番增長,如山東太陽紙業同比增長150%,山鷹紙業同比增長450.95%,岳陽林紙同比增長496.61%,山東博匯紙業同比增長516.88%。而主營紙箱包裝的上市公司上海界龍實業集團,2016年凈利潤同比減少92.92%,2017年上半年凈利潤下跌495.61%。
環保不能一刀切
但“環保債”還是得還
環保陣痛是補歷史欠賬
長期以來,中國保持了全球最高的經濟增速,但也付出了巨大的污染代價。根據世衛組織(2006)的數據,世界污染最重20城市,中國占16席。即使到了2016年,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中國仍是空氣污染受害最深的國家,空氣環境污染導致中國損失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0%。目前每年秋冬季節的大氣污染,是過去多年粗放式發展積累的結果,必須清理歷史欠賬,這一點是不可逃避的陣痛。
環保倒逼轉型
很多企業抱怨環保壓力,主要是因為“不適應”,“不適應”的原因是過去的執法太松散了。企業是經濟動物,治理污染絕對不能靠道德和呼吁。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強環保執法,實現環保常態化,才能迫使企業“下決心”轉型升級。一旦在企業的抱怨之下出現松懈,不僅會破壞《新環保法》的嚴肅性,更會形成不好的社會預期,企業靠污染賺錢的劣根性就會卷土重來。對此,必須有清醒認識。
不能給“環保”扣帽子
目前鋼鐵、煤炭行業的價格反彈,主要是供給側改革“壓縮產能”和需求反彈的雙重作用,是正常的市場規律,而且這是在PPI已經連續4年負增長的情況下的合理反彈。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上漲會逐步向中下游傳導。指責環保導致價格上漲,是錯誤歸因,把次要因素當成主要因素。
環保要算“社會賬”
即使環保因素導致了部分的價格上漲,但也不能“一葉障目”。在部分企業成本上升的同時,我們要看到背后的社會效益:1)劣質產能淘汰所帶來的GDP能耗下降;2)價格上漲迫使企業告別“簡單的成本競爭”,走向創新和質量之路;3)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背后,也伴隨著污染的下降和民眾滿意度的提升。
新時代需要環保新常態
隨著中國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民眾對于生活質量的敏感度不斷提高,環保是需求升級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新時代,我們必須順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犧牲一些經濟增長速度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改善環保執法水平
在堅定環保執法新常態的同時,也應該承認當前環保執法中仍存在有待改善的細節。第一,應該避免一刀切,限產對象主要是環保不達標的企業,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全部停產限產。即使為了應對特殊天氣而采取非常規措施,也應向企業做好溝通解釋,必要時給予部分企業經濟補償。一刀切,難以達到“懲劣獎優”的目的;第二,提升環保執法透明度。環保執法是“硬道理”,但也不能變成“不講道理”,應該讓企業能對執法標準、法律依據能看得明白,心中有數;第三,環保執法必須嚴格依法行政,尊重企業的合法權利,執法部門必須提高法治觀念、法治思維,避免環保執法“運動化”。只有依法治理,才能公平公眾,才能穩定預期,才能獎優罰劣,引領企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