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掃貨“狂歡”之后,接踵而至的是快遞大潮。據大數據公司星途數據統計顯示,今年“雙11”全網總銷售額達2539.7億元,產生包裹13.8億個。雖然離國家郵政局預測的15億件還有些差距,但是13.8億個快遞包裹,所產生的廢棄物依然是天量的,包裝的后續處理壓力之大,難以想象。
“綠色警鐘”已敲響,央視報道,發改委出手
此外,隨著外賣行業的迅速崛起,無論是外賣的包裝,還是內含的一次性餐具,所帶來的外賣垃圾也越來越多。對于快遞亂象叢生,央視新聞也對此進行了多次播報。
不僅如此,國家發改委也針對快遞包裝問題做出了回應。11月15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了新聞發布會。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國家發改委正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在電商、快遞、外賣等領域,推行綠色物流、綠色包裝的實施方案。此外,還將在全國范圍內布局建設50個左右的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推動城市典型廢棄物處理處置,積極做好循環經濟促進法的修訂,通過法律手段明確我們推行商品和快遞包裝的簡量要求。
“雙11”會產生多少垃圾?近30萬噸!
“雙11”剛剛結束,記者在北京師范大學西門外快遞服務中心看到,滿大街待取貨物堆積如山,走道上數十名工作人員正忙著分揀貨物裝進2000多個智能快件箱,來取件的學生絡繹不絕。停在路邊卸貨的順豐快遞員表示,最近業務量是平時的3到4倍。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按業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的通常標準保守估算,今年“雙11”期間13.8億件快遞,將近30萬噸的垃圾!
在北京市西城區某居民小區,環衛工謝阿姨說,這幾天清理快遞包裝花的時間最多,“有的業主拿到快遞后,一邊走一邊拆,包裝袋也是邊走邊扔,到處都是。”
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清潔焚燒中心運行部副經理王士說,本來設計日處理能力為1800噸,而這段時間,每日進場的垃圾均超過2000噸。其中,紙板、塑料袋、氣泡墊、編織袋等數量明顯增加。
“包裝中用的很多膠帶、塑料泡沫,在焚燒爐中燃燒產生的黑膠對爐壁有影響,增加清理成本。”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管理中心黨總支書記郭團會說,一個包裝至少可分出3-4類垃圾?,F階段如果實在分不了,紙箱一定要分出來。據不完全統計,每天朝陽區收過來的紙箱,占全部生活垃圾的15%。
綠色包裝使用量小 杯水車薪
雖然,“雙11”期間一些電商和物流企業已開始推廣使用綠色包裝。
菜鳥驛站站長葛均國說,驛站每天進出的快遞達上千件,業務量估計增長到平常的2.5倍,產生的紙箱量極為可觀。菜鳥物流在全球啟用20個“綠倉”,使用免膠帶的快遞箱和可降解的快遞袋,并且開展快遞紙箱回收行動。此外,京東配送采用循環包裝袋、可折疊保溫周轉箱等方法,減少泡沫箱、紙箱、冰袋的使用。蘇寧則投放了5萬個共享快遞盒。
從企業公布的數據來看,蘇寧共享快遞盒累計流轉825000次;菜鳥宣稱,“雙11”近1000萬個快遞紙箱得到回收。然而,相對于今年“雙11”15億件的快遞量,這些“綠色快遞”顯得“杯水車薪”。
“單2017年9月份全國完成快遞業務36億件,對這個量級的快遞包裹普及循環快遞盒,短期內很難做到,綠色包裝材料的應用并未普及。”中物聯金融委咨詢中心副主任郭蘇慧表示。
部分使用過共享快遞盒的網友也表示,盡管理念很好,但還是因“不方便當面拆解、不在家無法簽收、快遞小哥嫌麻煩”等狀況影響普及。
整體“綠化”需產業鏈同發力
環保部等十部門在“雙11”前聯合發布的《關于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中國可降解的綠色包裝材料應用比例將提高到50%,平均每件快遞包裝耗材減少10%以上。
浙江永康的某玻璃廠負責人張先生說,一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是8分錢,一只可降解的塑料袋價格是它的4至5倍。“玻璃杯行業競爭激烈,我們賣的杯子利潤微薄,如果使用可降解材料,成本太高,會擠壓利潤空間。”
菜鳥網絡董事長童文紅說,快遞包裝產業鏈各主體應聯動合作,實現產業鏈整體“綠化”。對于增加的成本,應該國家政策扶持一部分,商家和物流給予一定補貼和支持,此外,消費者也要承擔一部分。對此,有關專家也表示,快遞業遇到的問題并非無解,而需合力。
正如,習大大說過的,“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環境是大家的,也需要大家來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