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臨近,共享快遞盒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隨著共享快遞盒的投入使用,有市民發現了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解決“共享快遞盒”帶來的成本和安全問題。
綠色物流呼之欲出
國家郵政局發布的《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我國2016年快遞業務量突破312億件,背后所用的瓦楞紙箱原紙多達4600萬噸,占全球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同時,傳統快遞包裝還包括運單、編織袋、塑料袋、封套膠帶和內部緩沖物等,體量不可小覷。
在此背景下,“共享快遞盒”的出現無疑是解決快遞垃圾污染及資源浪費的一個有益嘗試。
對于“共享快遞盒”的環保之用,網友也是拍手稱贊:
@Cryst_Lee:支持支持,每次完整的快遞盒扔了都覺得好可惜;
@山外亠人:給中國物流點贊!綠色物流、智慧物流加油;
@吃飽了飯困:好的創意,支持循環經濟;
@山水之間只Vae你:應該這么搞,收貨的當面驗貨,快遞員還能回收利用盒子,節省不少資源。
在業內人士看來,“共享快遞盒”其實就是循環使用的快遞箱。其成本低,又環保,對解決過度包裝、快遞垃圾等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根據官方數據,一個“共享快遞盒”的成本為25元,預計可使用1000次以上,單次成本僅為0.025元。目前紙箱價格上漲,物流企業又面臨環保壓力,所以在快遞包裝上下功夫可謂一種必然。
成本之困亟待解決
“共享快遞盒”看起來很美好,但需要考慮兩大因素:成本、普及率。
主要問題
1.塑料材料的‘共享快遞盒’因重量增加產生的物流附加費是由誰來承擔?是消費者、賣家還是物流公司?
2.在使用“共享快遞盒”過程中,塑料快遞盒是需要回收的,快遞員來回都要運輸箱子,單次可運輸的貨物數量減少,運輸次數就要增加,這期間消耗的能源是多少?
3.快遞收件后都需根據紙箱大小將快遞打包運送到分揀中心,盡量避免浪費空間,降低運輸成本。“共享快遞盒”的大小是固定的,快遞盒內剩余的空間怎么利用?
4.沒有被利用的空間產生的能源損耗的成本是多少?
5.“共享快遞盒”需要回收,那么怎么通過驛站、電子快遞柜接收?
塑料箱多次使用的成本低于紙箱,但是最初的投入是巨大的。
中國快遞業建立的基礎是電商平臺的眾多賣家和買家。這些賣家是否愿意承擔一次性的投入成本?其次,紙箱的流動是單向的,而‘共享快遞盒’最終還是要回到賣家手中,這期間的循環周期是多少?會不會出現高峰期無箱可用的情況?
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共享快遞盒”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安全擔憂怎樣消除
除了成本,“共享快遞盒”的另一個問題是安全。
主要問題
1.如果“共享快遞盒”之前裝的是易泄漏的液體或腐敗了的生鮮物品,怎么保證不會污染后續裝在其中的物品?
2.普通快遞的打包方式是用膠帶層層纏繞,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運輸途中被人私自打開。如果使用‘共享快遞盒’,如何保證清理膠帶時不損壞快遞盒?如果不用膠帶纏繞,又如何保證運輸途中快遞盒的安全性?
3.是否會有專人定期為快遞盒進行消毒?
4.紙箱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可以在一定強度的破壞下保護其中的物品,而塑料的形變要少很多,會不會導致內容物在暴力分揀下損壞?
盡管“共享快遞盒”存在一些問題,但業內人士仍然認為這一舉措利國利民。不過,“共享快遞盒”所形成的“理想狀態”需要消費者配合,需要一套對應的快遞業務新流程作為支撐。
作為業內人士的張震嶺提出了一些建議,可以設計一個App,用來發消息提醒顧客,并鼓勵顧客給快遞盒加押金,“只有吸引越來越多的顧客使用,才能慢慢解決紙箱的浪費以及污染”。另外,也可以結合快遞大數據,按地域、人群、使用意愿有選擇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