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利得申請在新三板退市,計劃進軍創業板
8月17日,龍利得包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發布公告稱,因戰略發展規劃調整的需要,擬申請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終止掛牌。
龍利得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申請已獲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受理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業務規則(試行)》的規定,公司股票將繼續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暫停轉讓。
也就是說,之所以申請從新三板退市,緣于龍利得計劃上市創業板。
龍利得于 2017 年5 月25 日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證監會”)提交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申請文件。并于2017 年 6 月 6 日領取了《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受理通知書》(第170982 號),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申請已獲中國證監會受理。
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新項目的擴建
龍利得表示,公司擬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不超過人民幣普通股73833334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為25%。此次實際募集資金總額扣除發行后的凈額全部用于主營業務,具體情況如下:
龍利得現有瓦楞紙箱產能約1.4億平方米/年,奉其奉“綠色環保印刷包裝工業4.0智慧工廠”項目建成并完全達產后,公司將新增瓦楞紙箱產能1億平方米/年,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建成并完全達產后,公司瓦楞紙箱總產能將達到3.8億平方米/年,瓦楞紙箱產能大幅增加。
龍利得營收、產能、銷量、產品售價、主要客戶信息曝光!
根據《龍利得包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瓦小編梳理了龍利得近兩年的營收和凈利潤、產能、產品銷量、售價變化及主要客戶等信息。
龍利得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5.85億元,凈利潤5050萬元,2014、2015、2016年,龍利得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呈逐漸上升趨勢。
瓦楞紙箱產品的銷售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公司瓦楞紙箱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1414.87萬元33299.72萬元和37706.20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5.04%、62.37%、65.20%,紙箱銷售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
龍利得采用內銷與外銷相結合的方式,以應對單一銷售區域帶來的市場風險。公司國內銷售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并逐漸向華南、華北、東北等地區開拓市場,此外,公司還往香港和海外地區銷售產品,主要為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及地區。
2014年-2016年,龍利得紙箱、紙板的銷售均價呈逐漸下降趨勢,原紙的銷售均價呈上漲趨勢。
2014年度、2015年度和2016年度,龍利得來自前五大客戶的營業收入合計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總額的51.70%、56.19%、44.57%。隨著業務的逐漸開拓,立白、益海嘉里等終端客戶數量級采購規模逐漸增加,這類客戶貢獻的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比重總體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
2014-2016年,龍利得原材料采購單價較為穩定。
龍利得業務發展規劃
1.未來三年發展戰略
龍利得的發展目標是“致力于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包裝服務,堅持開發中高檔瓦楞終端產品”。未來三年內,龍利得將繼續秉承“科技引領市場,創新改變未來”的經營理念,致力于綠色環保的瓦楞包裝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逐步擴充公司主營產品生產能力,不斷優化現有產品結構和生產工藝,以技術性、功能性印刷包裝產品開發為突破口,在防滲水、防滲油、防銹、抗靜電等包裝技術領域不斷創新,實現高清、高網線印刷,逐步突破關鍵技術,并通過有效的市場營銷,穩步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
龍利得將圍繞已制定的發展戰略,通過建設項目的逐漸投產,充分利用公司的先進設備、生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保持主營業務規模增長,持續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從而提高市場占有率。
2.具體業務發展計劃
?、佼a能擴大計劃
瓦楞紙箱和紙板為龍利得主導產品,近兩年來,公司后工段的紙箱生產設備基本處于滿負荷運行狀態,因此公司被迫放棄一些訂單。為滿足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緩解產能不足的壓力,公司計劃利用建設“綠色環保印刷包裝工業4.0智慧工廠擴建項目”和“擴建智能高效印刷成型聯動線與智能物聯網及倉庫管理項目”來擴大生產規模,以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鞏固公司的市場地位。
②產品研發與創新計劃
龍利得將現有的研發平臺基礎上,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完善以專利技術、瓦楞技術開發為核心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通過自主研發以及和科研院校合作開發的模式,進行包裝印刷技術的研發。在具體產品開發方面,公司將研究符合市場需求的高強度、輕量化超薄微楞的綠色環保包裝印刷產品,以高附加值的瓦楞紙箱產品作為核心競爭力,優化公司的產品結構。
③市場開拓計劃
龍利得憑借優質的產品和專業的服務與眾多客戶建立合作關系,未來幾年,公司將保持與原有優質客戶合作的基礎上,加大對高端客戶的開發,尤其是公司較少涉及的領域,通過優化客戶結構保持市場占有率的穩定增長,提升公司在瓦楞包裝領域的競爭優勢和品牌知名度。發展電商平臺,推進工業產品民用化,進一步擴大外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