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互聯網與新興電子媒體的主導時期,在追隨時代潮流的同時,“紙媒體會消亡嗎”這個話題一直備受人們熱議。我不敢斷言未來紙媒會不會被取代,但能肯定的是不管現在還是未來,只要還有一位熱愛閱讀的人,紙媒就不會消亡!
從1588年世界第一本有固定刊名的期刊誕生、1665年世界第一本紙質學術期刊誕生開始,在期刊的四百年發展史中,先后經歷了1895年無線電的出現、1926年電視媒介的出現、1989年互聯網的出現,每種新媒介出現后,都曾引起人們的驚呼“期刊(雜志)要完了”,然而期刊仍然在持續發展。
據美國廣告時代公司(Ad Age)2011年8月份的調查,美國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上的富裕階層人士更喜歡閱讀紙質報紙和雜志。93%的受訪者喜歡閱讀紙質版雜志,86%的受訪者閱讀紙質版報紙,而只有7%的受訪者通過平板電腦等設備閱讀新聞和雜志。而在18—34歲之間的年輕富人讀者中,88%的受訪者閱讀紙質雜志,相比而言,只有35%的受訪者在線閱讀雜志。
同樣,趙毅衡在他的作品《倫敦浪了起來》講到英國人的讀書風氣時,曾引用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統計數據,1995年世界各國出版書籍種數的排行:英國列第一,101764種,中國第二,100951種,德國74174種,美國62039種,法國34766種。
英國人熱愛讀書看報已成為習慣,地鐵上、公車上、路旁的長椅以及紀念館的臺階和陽光下的咖啡館里,到處可見閱讀者們安靜怡然的身影。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乞丐讀書也成為英國特有的街頭一景:有人將手中不看的雜志和《泰晤士報》隨手放在乞丐的身邊,大多數時候乞丐都會點頭稱謝,偶爾看書入神忘了還禮,紳士的英國人也會見怪不怪。
試想世界上有這么一個熱愛讀書的國家,紙媒會消亡嗎?不會!絕對不會!即使全球別的紙媒都消亡了,這里還有市場需要,況且全球也不止一個國家那么熱愛閱讀。一個喜好閱讀的民族,閱讀就像呼吸和吃喝一樣,近乎成為本能的習性。
上古結繩記事以及5000年前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發明,最初都是以記載人類的祭祀、占卜、藝文活動而存在的,象形文字的出現不只是代表它所圖示的對象,而是在傳達豐富的思想、情感等意義。紙媒早已超越了媒介最基本的傳播功能,它以其文化傳承的特殊性為載體,建立起人與精神文化文明的橋梁,影響著人的生存和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人類還有真正的凝視(而不是瀏覽)、閱讀和思考,還有精神承擔和思想傳承的需要,紙媒的未來就還在。一句話概括,思想不息,紙媒就不會消亡!
我們不得不承認新媒體的優越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影響對傳統紙質媒介的沖擊力。根據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紙媒業績延續了2012年的大幅度下滑,并有向更多公司蔓延的趨勢,2013年傳統媒體廣告市場的整體增長僅為6.4%,低于同期GDB增速,其中報紙廣告同比下降8.1%。 另一組數據表明,截至2013年底,中國網民數量超過6億,移動互聯網用戶已達8.28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化閱讀新興媒體呈爆發式增長。
對于新媒體產生的沖擊,傳統資質媒介也會采用現代技術來推動自身的轉型,據期刊CTR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很多期刊企業將新媒體業務的重點放在了移動互聯網,紛紛推出適合移動終端的APP應用、微博、微信,以增強用戶體驗,增加與讀者的互動與交流。包括《三聯生活周刊》、《男人裝》、《時尚COSMO》、《創業家》等超過200家的雜志入駐微信,雜志種類覆蓋了文化、時尚、生活、財經、IT等領域,大多數是專業領域雜志,財經類雜志占到了60%。
各類新媒體平臺不僅使期刊內容呈現更加多樣化,而且借助新媒體平臺實現了期刊產品銷售途徑的革新。2013年下半年,新浪網利用自身優勢和新浪微博平臺發起了“雜志訂閱季”活動,該活動聯合了多家主流雜志包括《人物》、《財經》、《新周刊》、《南都周刊》等,涵蓋了科技、時政、財經娛樂、時尚等雜志。這些雜志在官方微博為粉絲設置了訂閱入口,同時為粉絲提供了專屬的優惠價格,將龐大的粉絲量轉化為雜志訂閱的用戶量。通過微博的線上宣傳,打通期刊營銷的新路徑,并利用“微博報刊亭”實現提升期刊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獲得線上訂單的雙重效果。參與活動的第一批44家媒體通過新浪微博線上營銷通道,三周內成交總額達到了百多萬元。
2014年,中國期刊的對外開放朝著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目標展開,增加了產品輸出的數量,不斷探索新的國際化合作路徑。從未來走向來看,2015年,圖書出版單位改革將進一步深化。未來期刊將形成全媒體矩陣,形成一個移動化、多元化、國際化競爭的期刊市場??傊?,新媒介的出現一般并不會即刻給原有的媒介帶來顛覆性的改變,或者是完全使它消亡,而是在長期的共存中,實現競爭性生長、相互融合發展,并伴隨力量強弱的變化;是兩者共生共存的一個階段,但最終兩者可能會實現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