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紙張價格的不斷上漲引發業內人士的極度關注,那么,紙價上漲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讓我們來聽一聽深圳晨龍首席咨詢顧問肖劍怎么說。
一、原紙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它是流動的不是靜止的。
原紙本身不是用來炒作的,是生產材料,它產生價值有賴于流動,而不是說放在那里就可以產生價值。
二、趨利避害的動因需用庫存量來調節,導致原紙價格波動;價格是買賣雙方的“合謀”,自愿決策,自擔風險。
庫存是客觀的需求,就像家里買米、買油不可能只買一天的。買入原紙的目的是使用,那是正常的,如果買原紙的初衷是為了獲取差價,那么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三、價格波動的成因分析。
1、價格中長期走勢的核心還是供需關系,這是一個硬關系。
價格上漲,一是需求增加,二是供給減少。
2、引起短期波動的要素是短期的供需關系,由偶發事件或庫存量的榮枯引發。
偶發事件舉例:造紙廠火災,供應量減少,所有原紙市場會做出反應。
庫存量榮枯:如果所有紙廠倉庫都是滿的,價格會下跌,如果所有紙廠倉庫是空的,價格會上漲。
3、社會庫存量的比例足夠引起價格波動。
社會有三大庫存:廢紙庫存(廢紙商+造紙廠);原紙庫存(造紙廠+紙板廠);紙箱廠或紙箱倉庫為防漲價提前備貨的庫存。此總量應該超過年用量的20%或月用量的2倍。由于市場參與者的決策不可能完全透明,導致庫存動向是不確定的,引起了價格的不確定。
4、庫存與市場參與者的預估和心態相關。
預估價格上漲,會增加庫存,預估價格下跌,會減少庫存。
5、經濟強勢者在主導這個市場,使用者與經營者只能被動接受,選擇較舒適的姿勢。
造紙大鱷對市場有主導力量,使用原紙的企業又不得不使用原紙,所有只能被動接受。
6、由于市場低迷,同質化競爭激烈,太需要價格上升來調整財務報表的參數實現贏利。
包裝用紙硬的供需關系決定價格的走向,庫存量的博弈決定了價格的波動,現實價格的走勢由這兩項因素疊加形成。即:供需決定走向、心態決定波動。
社會庫存是在動態博弈。目前的價格波動是市場參與各方為了增大自己環節的利益、避免可能遇到的損失而人為作出的攪動。在這個過程中,財富便再次分配了。這就如同打麻將賭博!為了避免被割韭菜的命運,企業只有從經營上練內功,從經營型收益上找出路,才是淡然面對紙價漲跌的法寶。
四、不要用炒作的思維來刻意去炒作差價,因為價格波動會帶來額外風險。
1、你只有一倉紙,如果賣完就沒有了;
2、價差獲利機會少,且其獲利會分期還回市場。
3、價差獲利所占權重較低,經營型收益才是主流。
企業經營真正獲利的主戰場在經營,而不是在炒作型收益。有能力“炒作”獲益的二級廠,其真正實力不是在炒作,還是其經營優勢與資金優勢的體現。
五、對價格波動走勢的觀點。
1. 看量價關系。沒有成交量(硬需求)的支持,價格不會創新高;
2. 80%概率不會超過去年,超過的概率低于20%;
3. 環保背景是其誘因,相當于基本面的強化。既便因為“去產能”會導致價格攀升,但市場最終會去除掉炒作波動的幅度,走向價位穩定。即便價位穩定在高位,大家該做什么還是要做什么。無須刻意附加恐慌心態。
當前的市場情況及悖論:
1. 去產能、抓環保是國家政策,政府把市場優勢留給了大的造紙企業;
2. 如果價格不漲起來,財務報表不好看,因為漲價可以讓贏利曲線越過0軸(盈虧線);
3. 漲價時的波動與炒作結果是雙向的,一方面占有優勢的企業可以通過價格上漲獲利以便積累風險準備金,但也會產生額外風險讓部分企業受傷、溺亡;
4. 不漲價等死、追漲找死;不漲價虧損、漲價沒單;
5. 叢林法則的優選、負和競局的殘酷。雖然優選后的市場會更好做,但卻是以犧牲弱小、淘汰失誤換取的。
六、操作建議
1. 要反市場操作,不追漲。參照《國威智能》張西振老師提出的“原紙倉存模型”,領會倉位與價格的關系是反過來的;
2. 感知市場現象:造紙廠來訪要求下單、原紙價格接近虧損;
3. 庫存以實際使用量為準,保障客戶供應的必備量;
4. 因為庫存是流動的,也不必擔心過多庫存用不完,趁機消化積壓原紙品種;
5. 不必勉強自己一定要獲得價差利益,應該利用庫存模型,避免額外損失。
6. 如果每家企業均按此模型備用原紙而不參與恐慌搶購,價格自然就平穩了。
切記、牢記:
在價格臨近歷史高位時,原紙一定不能滿倉。如果市場下跌,一方面訂單會少,用紙量就少,收款期也會延長。如果到了原紙賬期而又無流動資金,必將陷入虧差價還又欠賬的雙重窘境!??!
我們不刻意去猜測市場、也不要去追漲殺跌。無論紙價如何漲跌、企業是否虧錢,均不是今天這堂課能夠解決。如果要說近期的困局如何面對?——便是走理性的共生共榮之路,通過信息通達、資源互享、思想互動來達到體系共榮,而不是體系互害!我們期望更多的企業能夠通過這個課堂,學會獨立分析、理性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