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hbx9"></address>
    <listing id="9hbx9"><menuitem id="9hbx9"><menuitem id="9hbx9"></menuitem></menuitem></listing>

    <noframes id="9hbx9">
    <noframes id="9hbx9">

        <address id="9hbx9"><listing id="9hbx9"></listing></address>

        注冊成為vip商家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從2016年經濟運行九大亮點看中國經濟走勢

        發布日期:2017-02-15  來源:中評網  瀏覽次數:1294
        核心提示:2016年,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在積極的財政政策、適應性的貨幣政策和房地產政策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在持續筑底中企穩回升

          2016年,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在積極的財政政策、適應性的貨幣政策和房地產政策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在持續筑底中企穩回升。

          2016年經濟運行企穩回升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文章分析,無論是實體經濟層面還是金融層面,各界人士開始對于中國經濟的觸底反彈和增長前景寄予厚望。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在積極的財政政策、適應性的貨幣政策和房地產政策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在持續筑底中企穩回升,呈現出以下九大亮點。 
         
          第一,中國經濟增速重回世界第一。 
         
          2016年中國GDP規模達到74.4萬億元,實際GDP增長6.7%,第四季度增長6.8%,經濟增速重新回到全球第一,充分展示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同時,名義GDP增速出現強勁反彈,并呈現出逐季加速上揚的態勢,全年名義GDP增長8.0%,第四季度增速達到9.6%。 
         
          第二,中國經濟走出通貨緊縮。從物價指數來看,2016年CPI同比上漲2.0%,漲幅比2015年擴大了0.6個百分點。PPI同比下降1.4%,跌幅比2015年收窄了3.8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自9月份起,PPI同比由負轉正,12月份同比上漲5.5%,說明工業擺脫了50多個月的低迷狀態,發生了本質性變化。綜合來看,2016年GDP平減指數全面轉正,說明短期供求狀況得到全面改善,中國經濟正在擺脫通縮狀態,供求關系步入新平衡狀態。 
         
          第三,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在需求結構上,中國經濟對投資和外需的依賴度不斷下降。2016年前三季度,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1%,高于歷年同期水平;相比之下,投資貢獻率下降到36.8%,凈出口對GDP增長為負貢獻7.8%。在產業結構上,中國經濟對第二產業的依賴度下降,產業轉型升級效果明顯。2016年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4%,比2015年提高4.7個百分點,為歷史最高水平;相比之下,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下降到37.2%,其中工業的貢獻率下降到30.7%。 
         
          第四,不少產業增長顯眼,成為新增長點。2016年其他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3%,達到15.3萬億元,成為九大一級細分行業中規模僅次于工業的第二大行業,尤其是第四季度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增速達到10.6%。第四季度,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同比增長也達到9.9%。此外,2016年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營業收入8.0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5%,增速加快0.6個百分點。 
         
          第五,就業形勢穩中向好,農民工增速首次回升。2016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69萬人,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2016年農民工增加424萬人,增長1.5%,增速比2015年提高0.2個百分點,是自2011年以來首次出現增速回升。在GDP持續回落的過程中,中國的就業狀況并未惡化,甚至有所改善,反映了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效。 
         
          第六,企業績效大幅改善。從微觀主體績效來看,各項指標大幅改善。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比2015年增長4.9%和8.5%,虧損企業虧損總額比2015年下降9.2%,企業存貨比上年增長5.5%,資產負債率從2015年的56.2%下降到55.8%。這些數據顯示,微觀經濟主體運營績效大幅改善,經濟回暖的微觀基礎逐步筑實。 
         
          第七,國際收支基本平穩。在全球復蘇形勢疲軟和貿易下滑的情況下,中國經常賬戶仍保持順差2104億美元,占GDP的比例為1.9%,尤其是貨物貿易順差4852億美元,顯示中國制造業企業仍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投資方面,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增加2112億美元,來華直接投資凈流入1527億美元,均保持歷史較高水平。2016年存貸款和貿易信貸等負債從2015年的凈流出3515億美元,轉為凈流入約400億美元,表明中國經濟仍然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境內企業的融資需求已明顯恢復。此外,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SDR,成為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國際上對于中國政府在貨幣和金融體系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進步的認可。 
         
          第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2016年“三去一降一補”有了實質性推進,并且初見成效。在去產能方面,2016年鋼鐵去產能目標4500萬噸、煤炭去產能目標2.5億噸,均提前超額完成任務;對于去產能所涉及到的鋼鐵行業18萬名職工、煤炭行業62萬名職工,重新安置接近70萬人;企業效益出現明顯改善,2016年鋼鐵行業利潤總額扭虧為盈,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總額增長2.3倍,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的利潤總額增長2.2倍。在去庫存方面,2016年商品房待售面積比2015年下降3.2%,尤其是住宅待售面積比2015年下降11%,庫存水平已經低于2014年。在去杠桿方面,市場化債轉股和企業兼并重組有序推進,2016年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2015年下降0.4個百分點。在降成本方面,實體經濟的成本持續下降,2016年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52元,比2015年下降0.16元。在補短板方面,精準扶貧、自主創新等重點領域的補短板工作也取得了積極成效。 
         
          第九,市場主體信心回升。一系列經濟指標的回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序推進,使得企業家信心指數、居民未來收入信心指數、銀行家宏觀經濟信心指數等各類市場主體的信心指標發生積極變化。這說明無論是實體經濟層面還是金融層面,各界人士開始對于中國經濟的觸底反彈和增長前景寄予厚望。 
         
          2017年經濟形勢穩中向好 
         
          文章表示,預期2017年中國經濟總體格局穩中求進,經濟形勢穩中向好,但經濟運行仍然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戰,要有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預案。 
         
          2017年是中國實施“十三五”規劃細則落地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發力、改革攻堅力度的加大、新的制度紅利不斷釋放,中國經濟增長形勢將持續向好。預期2017年中國經濟總體格局穩中求進,經濟形勢穩中向好,GDP增速為6.5%—7%,CPI漲幅為2.1%—3%。 
         
          第一,經過2016年的穩增長,2017年中國經濟有穩定的基礎。在宏觀層面,經濟增速領跑全球;在微觀層面,企業績效明顯改善,特別是制造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2.3%。目前供求關系改善,先行參數反彈強勁,1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51.3%)和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54.6%)均處于擴張區間,一些新動能和新業態表現好于預期。 
         
          第二,中國經濟的韌性,使國內外投資者信心大增。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1月份發布的最新一期 《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重回世界第一,對全球增長的貢獻達到30%,超過發達國家之和,讓全球投資者看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同時,IMF將中國2017年經濟增速預期也大幅上調了0.3個百分點至6.5%,并稱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第三,結構轉型的成效顯著,韌性進一步增強。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外需的依賴度下降,特別是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重已經下降到2%以下,2017年面對外部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增長的脆弱性下降,韌性進一步增強。 
         
          第四,一系列中長期規劃的出臺有助于穩定投資者預期和信心。國務院日前先后印發 《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和 《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了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人口發展和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性、總體性的統籌部署。這些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出臺,不僅對未來經濟建設起到基礎性引導作用,同時當前也有利于穩定投資者預期和投資信心,打破自去年年初以來民間投資增速持續下滑的局面。 
         
          第五,2017年中國CPI通脹溫和回升,“債務—通縮”壓力減輕。由于基數效應,2017年CPI、PPI不會出現明顯回落。PPI上揚程度取決于去庫存、去產能的進展,也取決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預計呈現“前高后緩”的態勢。CPI也會有所提升,但不會太高,大致3%左右。因此,過去幾年一直困擾中國經濟的“債務—通縮”惡性循環的壓力將有所減輕。同時,也不必過于擔心通脹,中國總體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狀態還會延續,全球價格水平也處于相對較低的位置。2017年貨幣政策不會出現較大幅度調整,總體定位是中性,既不刺激也不收縮,保證流動性相對穩定。 
         
          第六,2017年經濟工作將穩中求進上升為方法論,一些重要改革將會取得突破。2017年中國經濟觸底企穩態勢明顯,“穩”的任務較前幾年壓力有所緩解;2017年“進”的范圍、深度、工具都會作出升級和調整,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三去一降一補”擴大到四個方面??梢灶A期,2017年一些重要的基礎性改革將會取得突破。首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在2017年取得明顯收效和“質”的變化。同時,一些基礎性的改革也會破題,包括國有企業改革、金融改革、財稅體制改革以及在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體系領域的改革。只要堅持深化改革,中國經濟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最終實現全面起飛。 
         
          2017年中國經濟運行仍然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戰,要有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預案。 
         
          首先,要繼續關注和應對債務問題。盡管“債務—通縮”的壓力減輕,但債務水平仍然偏高。債務的可持續性會影響2017年經濟增長態勢,影響新舊動能轉換速度,也會影響國民資產質量。如何控制風險、防止資產價格泡沫漫延、降低企業債務率,都是2017年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其次,在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處理好穩定和改革的關系,特別是要處理好房地產短期平穩和構建長效機制的沖突問題。2016年經濟增長對房地產業的依賴程度有所回升,房地產業增長8.6%,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從2015年的2.7%上升到7.8%。在2017年房地產回歸居住功能過程中,房地產調控能否取得預期效果,事關全局。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振興實體經濟為落腳點,需要很多具體的舉措和很好的“抓手”。一方面強化金融監管,防止資金脫實向虛,另一方面扭轉實體經濟收益率下降的現實。 
         
          第四,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依然乏力,并且不確定性加大。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的“新政”、美聯儲加息、英國“脫歐”等,都將給2017年中國總體戰略的實施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返回頂部
        日韩黄色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