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宣城市委書記韓軍在接受“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安徽”采訪團集中采訪時表示,五大發展理念為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宣城將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文化名市”三大戰略。
三丈三宣紙變身文旅項目
宣紙制作流程
初冬,撈紙師傅周東紅的手浸在冷水中,渾然不覺。
周東紅是一名造紙工人,每天撈紙900張。“撈紙要保證紙質厚薄一致。”周東紅告訴記者。撈、曬、剪是宣紙制造的最后三道工序,其中撈紙是最重要的一項。
目前,這依然是工業生產中難以被“機器人”搶班奪權的工序之一??此坪唵蔚膭幼髦?,凝結著宣紙傳統工藝的文化內涵。
“至少要練三年。”造紙已經三十年的周東紅告訴說:“紙的勻度、厚度,最后全靠工匠的手感控制。”他給自己的要求是,每道紙上下重量不超過1克。
在周東紅身后的造紙車間,44名撈紙工人在8名拉繩工人正在一起喊著號子,配合制作“三丈三巨宣”。長11.4米、寬3.6米的紙幅,經烘曬和剪裁后,最終成紙11米×3.3米,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相關人士表示: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手工紙,被稱為“超級宣紙”。
前無古人的抄撈場面,記錄了人類非遺——宣紙的制作流程。在宣城,這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旅游項目。建筑外觀形似一摞錯落有致的宣紙,在涇縣青山綠水的掩映下,融入宣紙和皖南民居造型元素的中國宣紙博物館,體現了古老技藝與現代建筑的完美融合。
宣城已經建設了集宣紙技藝展示、文化旅游、休閑觀光于一體的中國宣紙文化園。據文化園一位導游介紹:整個園區由宣紙博物館和宣紙技藝體驗園兩部分組成,年接待海內外游客近10萬人,實現旅游收入約500萬元。
非遺嫁接文化旅游,一方面保護、傳承和發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則助力宣紙產業從制造業向文化旅游業轉型發展。
目前,以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宣紙企業,通過強化品牌營銷,建設各種網絡渠道,提升經營效益,并試水藝術品交易平臺,進入電子盤交易,與設計師合作,開發文創產品,提升宣紙附加值。
宣硯重現催生全新產業
“文房四寶中,宣硯的傳承中斷曾經是宣城的一大遺憾。”旌德縣白地鎮黨委書記柴長宏告訴記者。
2010年7月,黃太海在旌德縣龍潭山上再次發現了宣硯礦脈所在,經地質部門鑒定,該石材所具有的密度、硬度與成分,都適合硯臺的雕刻和制作。
宣硯硯礦重現,意味著宣城湊齊了文房四寶。宣城將硯石礦所在地白地鎮打造為宣硯特色小鎮,形成以宣硯文化為龍頭,以游江村、走古道、品白茶、賞宣硯為鏈條的龐大產業。
“宣硯特色小鎮不止是一個文旅項目,更是一個創業創新平臺。”柴長宏說。據悉,小鎮已經建立了自己的雙創平臺。通過“互聯網+眾創”,同清華美院、中央美院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征集宣硯產品方案,將師生創意轉化為生產力。
宣硯的發現者、安徽省宣硯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太海認為:不論是文化價值還是商業價值,宣硯都被嚴重低估。“與其他名硯相比,宣硯石質細密,純凈如玉,入手生澤,在品質上就有很高稟賦。宣硯小鎮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我們希望使宣硯由單一的高檔商品向前后兩極發展,逐步形成覆蓋各類消費人群的硯產品和旅游產品兩大系列,推進傳統產業創新。”據悉,首年線上宣硯交易額就超過500萬元。
記者獲悉,宣城市人民政府與山東魯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作設立中國文房四寶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5億元。山東魯信出資30%,宣城市國有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出資20%,其余份額由基金管理人向行業上下游企業、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募集。
據了解,基金主要投向文房四寶產業、中國書畫藝術和文化旅游項目等領域,旨在助力宣城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大做強文房四寶產業,進一步擴大文房四寶在全國的影響力,提升宣城作為中國唯一文房四寶之城的美譽度、知名度。
特色小鎮目標“東方達沃斯”
2016年10月,旌德縣白地鎮成功申報稱為全國首批特色小鎮。宣硯只是白地鎮打造特色小鎮的關鍵環節之一。
達沃斯(Davos),位于瑞士東南部格里松斯地區,靠近奧地利邊境,是阿爾卑斯山系最高的小鎮,一年一度的世界經濟論壇在這里舉行,相形之下,“歐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場”的頭銜并不那么引人注目。
白地鎮,被旌德縣定位為“東方達沃斯”。“隨著蕪黃高速和績譚快速通道的建設,白地鎮將稱為長三角地區和京福線進入黃山最快捷通道的必經之路。”柴長宏說。
記者在鎮中正在興建的“黃山東大門旅游集散中心”看到,銀行、車站、集貿市場和超市會所酒店等項目都已基本完工。未來,在集散中心附近,東黃山江村度假區將成為旅游接待基地,總投資約3億元,包括公寓式酒店、快捷酒店和別墅式酒店。
柴長宏告訴記者:圍繞“東方達沃斯”,白地鎮有三個定位。“一是構筑以宣硯文化園、江村、旌歙古道、豐谷香榧、白地白茶園、天天開心農場為主打的健康旅游版塊;二是以黃山膠囊、礦泉水廠為主打的健康制造版塊;三是以黃山東大門旅游集散中心、江村度假村、特色宣硯小鎮為主打的健康服務版塊。”
創新是宣城發展重要動能
“創新是宣城發展最重要的動能。”宣城市委書記韓軍說。2001年建市以來,宣城逐漸從農業體系向工業體系轉變,如何加快工業化進程,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宣城要把創新作為發展的根本。
在市級層面,宣城以浙江湖州為追趕標桿, 力爭在“十三五”期間縮小與湖州市差距。“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們跟湖州差距不大,經濟總量相當于湖州的80%, 現在湖州是我們的兩倍多。”韓軍說,作為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宣城還選擇了趕超目標,力爭未來五年,經濟總量超麗水市、衢州市、舟山市,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爭先進位。
未來五年,宣城將制定和完善鼓勵促進創新的政策體系、大力打造創新平臺、鼓勵倡導大力發展“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加大創新人才集聚。通過努力,到2020年,實現宣城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5%,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
記者手記:
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的撈紙手藝人周東紅給了我很大震撼。他的雙手幾乎每天都在冷水池中浸泡。我問他:撈紙撈了三十年,不覺得枯燥嗎?他說:枯燥。但是動力就在于內行人一看宣紙,就知道“這是周師傅的作品”。
中國宣紙集團的紅星宣紙被稱作“紙中茅臺”,作為文化“中華老字號”和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我想,這是宣城發展的寶貴財富。不僅是宣紙,宣城的文化和生態,可能將成為宣城未來發展的關鍵詞。
宣城是一座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蓋率58.21%,林木綠化率61.52%。近年來,宣城始終堅持“生態立市”,先后獲評全省首個“省級生態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一座山水相依、人文相伴、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園林城市形象正悄然形成。
在堅持綠色發展的同時,宣城強化創新驅動,積聚發展動力。核心基礎零部件產業基地成為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一大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得到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文化產業也在創新中實現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