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有第19個稅種——環境保護稅
今年9月,醞釀長達9年之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財政部長樓繼偉受國務院委托,對環保稅法的立法原則和具體要求進行了說明。這部由排污費升級而成的“綠法”,是“稅收法定”原則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第一部稅法草案,意義重大。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陳建鵬看來,“一直以來,排污費征收的費率比較低,費改稅以后,由稅務部門收稅,可能會做一些變化。”他強調,環保稅法出臺是2016年除中央環保督察組、環保部設立“三司”之外,中國環境治理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
“十三五”確定的任務
1、強化源頭管控。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完善環境標準和技術政策體系,淘汰高污染、高環境風險工藝、設備和產品,發展資源節約循環利用關鍵技術和生態治理修復成套技術,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2、大力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對重點地區、流域、行業實行排放總量控制,加快實施一批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開展造紙、建材等15個重點行業治污減排專項治理,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綜合整治農業面源和畜禽養殖等污染。推進重點區域和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3、強化重金屬、危險廢物、有毒有害化學品等風險全程管控。四是完善企業排放許可、排污權交易、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建立多元化、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強化環保督察執法,適時開征環境保護稅,深化資源環境價格改革,打造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美麗中國。
以排污費標準為下限向4類對象征稅
以現行排污費收費標準作為環境保護稅的稅額下限,這意味著稅額標準高于現行排污費,環保稅開征后,預計每年征收環保稅的規模理論上可達500多億元!規定大氣污染物稅額為每污染當量1.2元;水污染物稅額為每污染物當量1.4元;固體廢物按不同種類,稅額為每噸5元至1000元;噪聲按超標分貝,稅額為每月350元至11200元。
從征稅對象上看,四大污染物中大氣污染物將占“大頭”。按照征稅標準,約90%來自大氣污染物,約10%來自水污染物。從行業來預測,大氣污染物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工,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5個行業繳納的環保稅,占全部大氣污染物環保稅收入的88%。水污染物中,化工、印刷包裝、醫藥、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發酵和釀造、制革等8個行業繳納的環保稅將占80%。
在這種敏感的環境下包裝企業應該如何自處
在如今的大趨勢下,企業的發展之路是綠色轉型,正所謂誰先轉型,誰就將抓住機會!
從已公布草案可以看出,國家對環保型企業將有更多傾向性,后續也將出臺更多環保政策,這對于提前轉型的企業將是一大機遇。
1、打通化工產業鏈,方可實現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其實不僅僅是開發一個綠色產品,而是要將全產業鏈都考慮進去,企業也必須具備長遠發展意識,積極應對,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通過使用清潔能源、具有環保性質的原材料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真正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2、企業內部需要將綠色發展指標化和量化
結合每一名員工的工作情況,來劃分不同的考核指標,同時提升員工的綠色發展意識和理念。其次,在對外合作方面,企業自身與合作伙伴在綠色發展目標是一致的,并且與大家的利益息息相關。與此同時,經常與企業周邊的社區和居民溝通交流,強化每一個人的綠色發展觀念,可以結合獎勵機制,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總之環保稅真正有效,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驗證。但只有協同共進,水才會更碧綠,天才會更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