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11”如約而至。
這是一場電商購物狂歡,也是一次物流會戰。根據國家郵政局的最新預測,今年“雙11”期間(11月11日至16日)全行業處理的郵件、快件業務量將超過7.8億件,最高日處理量可能突破1.6億件。屆時,數以億記的包裹將通過快遞公司流轉至千家萬戶,“收快遞到手軟”有望再度引爆網絡話題。
隨著“收快遞”成為“新常態”,尤其是去年成功登頂世界第一快遞大國后,不論是管理部門,還是普通消費者,對海量快遞包裝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日趨關注。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明確指出進一步提高綠色指標在“十三五”規劃全部指標中的權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環境質量作為更具約束性的硬指標,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保證。
2015年年初,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提出“五個郵政”的發展目標,其中就有建設綠色郵政,即通過減少收寄、分揀、封發、運輸、投遞等各個環節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消耗,實現郵政業“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發展。正在編制中的郵政業“十三五”規劃也將對“綠色郵政”在未來五年的落地目標作出明確要求。
國內快遞包裝的產業究竟有多大?現狀如何?每年的使用量有多少?快遞企業在綠色包裝、環保節能方面都有哪些嘗試?《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的發布填補了這一空白。
報告出爐——牽手專業院校,全方位多領域調研
報告由國家郵政局新聞宣傳中心與北京印刷學院印刷與包裝工程學院、青島研究院聯合發布。作為印刷與包裝領域亞洲最大、最權威的高校,北京印刷學院在包裝研究方面擁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技術團隊使得報告的調研、起草和編寫更加專業、嚴謹與可性。
工作組以產業鏈各生產環節為序,先后深入快遞企業、包裝物流供應商企業、電商企業進行了實地考察,并與其相關負責人進行細致的溝通、交流。前后歷時三個月,走訪數十家企業,奔赴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區,投放和收回相關問卷4萬余份……在收集、整理了海量資料,綜合吸納了各方意見、建議,幾經專家評審、修改之后,報告如愿問世。
報告主體——析數據解讀現狀,察趨勢預見未來
這些數據,你應該知道:國內快遞領域的包裝主要集中在以下七大類:快遞運單、編織袋、塑料袋、封套、包裝箱(瓦楞紙箱)、膠帶以及內部緩沖物(填充物)。
以國家郵政局統計的2014年全年139.6件的快遞業務量為基數,2014年,全國共消耗約140億張快遞運單、20億條編織袋、55.84億個塑料袋、21億個封套、67億個包裝箱、114.5億米膠帶、20.1億個內部緩沖物。
需要指出的是,快遞市場的飛速發展,極大地帶動了下游包裝生產企業的發展,包括快遞運單、封套、塑料袋、編織袋、包裝箱等物料耗材,一個以快遞包裝為核心的產業正在集聚和形成,快遞包裝產業的發展已經初見規模。根據快遞企業、供應商企業提供的數據,由快遞拉動的下游包裝產業總體規模已經在百億元之上,近千家大大小小的企業共同分享這個蛋糕,直接拉動上萬人就業,行業共振效應日益凸顯。
這些現實,您應該明了:使用過的快遞包裝,除快遞運單對保管、存放與回收(銷毀)有明確規定外,其他種類的快遞包裝目前均沒有統一要求,由企業或消費者自行處理。
為降低運營成本,多數快遞公司都對廢舊編織袋進行二次甚至多次循環使用,或組織回收處理;目前雖然沒有針對封套的回收利用,但封套的循環使用已經開始引起快遞公司的重視;包裝箱的回收與再利用仍以廢品回收站為主。
問題最為突出、污染最為嚴重的是膠帶、塑料袋以及塑料填充物。報告表明,鑒于當前的市場競爭環境與現狀,這三類包裝無論是在可降解、循環等環保材料的使用上,還是在回收、處理與再利用上,均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
這些努力,你可以參與:快遞綠色包裝不是割裂的存在,而是一項復雜的、多變量的系統工程。在這條龐大而繁瑣的產業鏈上,既涵蓋了包裝物料供應商、快遞企業、電商平臺與商家等多個從業主體,也關系著成千上萬的消費者。同時,主管部門的引導與監管、相關單位的參與和支持的至關重要與不可或缺。因此,在快遞業推行綠色包裝絕不僅僅是某一個主體單元的責任,而是一項長期的、需要多方共同參與的工程。
一是做好源頭把控。做好減量化,從生產原料、包裝設計和包裝使用等方面進行減量化,同時還要嚴把采購關,充分考慮采購的物料環保性,選購環保的包裝產品。對于消耗量較大的塑料袋和編織袋,不使用有毒有害材料的制成品。尤其是編織袋,可以部分采購能夠循環使用的帆布袋或者塑料中轉箱,逐漸替代和減少一次性編織袋的使用。
例如,全峰快遞使用塑料中轉箱替代編織袋來完成中轉任務。一個塑料中轉箱的使用壽命平均為3-4年,而且能有效抑制暴力裝卸現象,避免運輸過程中快件的擠壓,拓展了快遞公司接件范圍。
順豐在中轉場正逐步以可重復使用的帆布袋代替編織袋。根據測量,一條帆布袋的成本為15元左右,相較于1元左右/條的編織袋,兩者的采購成本雖然差距很大,但一條帆布袋能夠重復使用約二十次,平均成本可以降到0.75元/條。
二是提升環保意識。規范快遞員和快件包裝員的操作習慣,指導操作人員科學地對產品進行適度包裝;消費者樹立快遞包裝低碳化理念,增強全社會的綠色意識,帶動綠色供應鏈的發展;消費者樹立回收意識,將快遞包裝通過回收渠道進行回收。
三是建立回收體系。首先快遞企業應鼓勵企業內部循環使用,對于使用過的封套、包裝箱等,都可以二次利用;其次多方要共建回收體系,一方面采取措施鼓勵快遞員回收包裝,與快遞網點定點回收相結合,另一方面將回收的包裝統一出售給相關生產企業,進行再利用。
報告問卷調查顯示,79.69%的快遞員表示愿意配合快遞包裝回收工作。其中,69.07%的快遞員更傾向于定點回收的回收模式,20.31%的快遞員更傾向快遞員上門回收。
四是推行新興技術。包裝生產環節應當加大產品技術研發力度,研發非環保材料的替代產品,優化現有技術及工藝,提高再生料在產品中的使用比例及產品性能。在包裝使用環節,應借助信息化手段減少或避免過度包裝。
五是加強監管力度。首先應對相關標準進行實施更新,與行業發展相匹配;其次可增設強制性條款,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快遞包裝所有參與者的監管,對不合格不安全的包裝企業采取嚴厲監管措施,從而確保合格產品在市場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