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輝煌變成了今天的包袱。”“牛市已過,熊市來臨。”……這些話是一些晚報、都市報老總用來形容報業如今所面臨的傳媒“生態”。走過“黃金20年”,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晚報、都市報如何再續輝煌?
第二十屆全國省級晚報(都市報)總編輯年會高峰論壇近日在河南登封舉辦,從午后茶敘到秉燭夜談,來自全國28家省級晚報(都市報)的社長、總編輯、資深媒體人,圍繞“持中知變”的主題,共商晚報、都市報的整裝突圍之路,探討變中取勝之道。
內容為根本
“當年我還是一個青春勃發的小伙子,現在兩鬢斑白了。心境不一樣,上次都市報還是蓬勃向上,野蠻生長的時候,當時老總們在一起談的都是錢,彎腰在地上都可以撿到錢的時代,現在是到處找錢。”2000年,《大河報》組織一批都市報的同仁到河南采風,現任《三湘都市報》總編輯的張云夢參與其中,而今故地重游,談到都市報的處境讓他感慨萬千。
面對當前報業面臨的發展危機,一些老總認為,雖然形勢不容樂觀,但前途未必黑暗。若用一句典型的河南方言來形容,那就是紙媒還“中”。
談到堅守,安徽《新安晚報》總編輯丁傳光說:“現在無非在報言報,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就是要堅持,有危機才要‘持’,既然要‘持’,就不能慌張。我們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也沒有到非要把我們滅掉的地步。”他認為,20多年來,晚報、都市報鍛造了全國新聞領域最過硬、最專業的新聞團隊,只要團隊不倒、人心不散,總有希望。
在《中國記者》總編輯文璐看來,晚報、都市報是最能創新的隊伍,是一支最有活力、最有執行力、最能做實事的隊伍,最能開創新局面。“無論形態如何變化,內容應該永遠是媒體的立身之本,在這種前提下堅守才能夠開創新的前景。”
服務為紐帶
“知變、謀變、善變,變則通,通則久。”《楚天都市報》總編輯陳劍文表示,本次年會主題特別貼切,“變”就是當下晚報、都市報面臨的考驗,傳統媒體正主動擁抱變革,在未來的新環境中謀求新發展。
《遼沈晚報》總編輯徐曉民談道,今年該報在轉型思路上確實有很大的變化,按照遼寧日報報業集團確定的“三小一大”原則,采取編采小、發行小、行政小、經營大的發展模式。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編委、副總編輯董林認為,在過去“媒體+服務”模式中,晚報、都市報的市場化程度低,只會賣廣告、賣報紙,但未來要轉變為“服務+媒體”,要把服務放在重要位置,要用服務增強用戶黏度,創造商業價值。
品牌為抓手
近幾年,依靠自身品牌影響力,晚報、都市報在非報產業領域進行探索。不少老總認為,都市報想要生存,就要開源節流,而發展非報產業就是在“開源”。
“每個省級晚報、都市報都有一定的品牌價值,在轉型過程中要利用好紙媒的這種價值。”寧夏《新消息報》總編輯張九陽認為,靠晚報、都市報多年積累的品牌效應,可以延伸很多實體產業。
“都市報深耕一個城市,把自身所在的城市挖透,從這個角度做非報產業的經營。”《蘭州晨報》總編輯周丹波介紹,該報通過地鐵修建,利用鐵路開通等機會,拓展戶外廣告;另外,在新媒體嘗試電商,利用平臺優勢,與金融機構、企業對接,共同經營一些項目。
《海峽都市報》閩南版總編輯林華表示,目前,該報除了做房地產布局外,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做了都市生活供應商,開創了95060生活服務平臺,通過公眾服務公司提供各種服務。但林華也坦言,根據對多地的考察,雖然很多媒體的非報產業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大多還沒找到可復制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