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由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印刷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共同主辦,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院包裝印刷新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印刷學院印刷與包裝工程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數字媒體與藝術設計學院、中國感光學會印刷技術專業委員會承辦,國內22家印刷包裝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聯辦的“2015第四屆中國印刷與包裝學術會議暨新環境下印刷包裝教育變革與發展論壇”于10月23日在杭州曙江大酒店拉開帷幕。本屆會議為期兩天,由主報告會和專題分組報告會組成,同期還將舉辦新環境下印刷包裝教育變革與發展論壇。來自北京印刷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天津科技大學、西安理工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湖南工業大學等國內外50多所知名印刷包裝相關院校、機構、企業等200多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23日上午召開的主報告會由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數字媒體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王毅剛教授主持。北京印刷學院原校長曲德森、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陳疇鏞副書記、北京印刷學院許文才副校長、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院褚庭亮常務副院長等領導出席會議,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陳疇鏞副書記代表主辦方致辭。陳疇鏞副書記在致辭中代表主辦方首先對參加學術會議的50多家專業院校、科研機構及企業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并期待進一步密切院校間的合作,培養更多符合印刷包裝行業轉型升級的人才。


在隨后的主旨報告環節,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瘜W系殷亞東教授、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魯東明教授、西班牙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農業食品技術研究所(IATA)Jose M. LAGARON博士分別做了“場響應結構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數字出版服務”“抗菌食品包裝”的大會主報告,與參會代表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殷亞東教授作為光學材料專家,長期深耕新型納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功能化及其在光子晶體等領域的應用研究,通過對光子晶體自組裝機理、響應性結構色機理的研究,介紹了基于光子晶體微滴的打印技術,并重點分享了包括磁場對光子晶體納米結構、顏色、納米鏈等因素在內的研究成果。魯東明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數字文化遺產出版的最新技術,并通過案例分析與參會代表分享了數字技術服務于藝術出版物、移動閱讀等應用成果。Jose Maria Lagaron教授介紹了國內外食品包裝抗菌材料、食品安全包裝工藝和技術的最新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利用納米技術、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備新型抗菌包裝的新思路。精彩的報告引起了參會人員的極大興趣。



本屆會議共收到來自國內外印刷包裝院校、科研機構的會議論文238篇,經過專家3輪嚴格評審,優選出135篇論文推薦到德國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旗下《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NEE) 》出版,并在推薦出版的會議論文中最終評選出25篇優秀論文。主報告會上,大會執行委員會名譽主席曲德森教授,副主席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數字媒體與藝術設計學院王強院長、中國印刷科學研究院褚庭亮常務副院長、北京印刷學院許文才副校長,先后為優秀論文獲獎作者頒獎。


分組專題報告會在23日下午舉行。來自國內外50多所院校、企業的近200多位參會代表分別圍繞“顏色科學與技術”“圖像處理技術”“數字媒體及數字出版技術”“印刷工程技術”“包裝工程技術”“機械工程與智能化技術”“紙張及相關技術”“薄膜及其他材料技術”和“油墨及相關材料技術”9個專題共進行了130多個口頭學術報告和交流。來自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印刷學院、西安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大連工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齊魯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鄭州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天津商業大學等18位教授受邀擔任9個分會場主持人。分會場上,參會代表口頭陳述論文的基礎上,與會專家學者充分、深入地交流在各自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并聽取其他專家的指導和建議,會場學術交流氛圍濃郁。

本次會議是繼“2010第一屆印刷包裝學術會議”“2012第二屆印刷包裝學術會議”“2014第三屆印刷包裝學術會議”后,又一次成功舉辦的印刷包裝領域的高水平學術交流盛會。與往屆會議相比,本屆會議論文數量、質量提到更大提升,參會聽眾規模、院校數量創歷史新高,主旨報告內容的涉及面更加豐富。會議繼續發揮著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推動印刷包裝科研創新與進步、提升印刷包裝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的平臺作用,得到了參會代表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