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一輪“互聯網+”的風潮,又有所謂印刷電商,打著用名片撬動印刷產業的幌子,開始拿小小的名片大做文章。作為一個從事名片行業16年的專業人士,我只想說,電商們別再拿名片當幌子去忽悠投資人,請還給我們名片行業一份安寧。
說起傳統名片和互聯網的恩恩怨怨由來已久,早在2011年,就有一些所謂的電子名片開始向傳統名片發起進攻,這其中更有“名片碰碰”放出豪言要在幾年內干掉傳統名片。幾年過去了,傳統名片不但沒有被干掉,反而需求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高。 回頭再來看看“名片碰碰”呢?早就淪為一個毫無人氣的社交APP。(請百度《名片碰碰,你憑什么干掉傳統名片?》)
其實早在七八年前,就一直有不甘放棄的創業者,在努力的嘗試用互聯網的方式分享名片這塊蛋糕,這其中不乏早期的佳印網、改圖網、我拉網,更有后來的名印網、卡卡印,雖然都沒有成功,但他們前仆后繼的精神可嘉。
時隔五年,再次趕上了一個互聯網+的風口,于是又有人開始出來打名片的主意,玩起了所謂的O2O, 幻想用名片撬動整個印刷產業,玩到最后也只是紙上談兵,吹個氣球忽悠投資人而已。
當前互聯網大勢所趨,我們各行各業不能逃避,但互聯網+也不是萬能的,有些行業可以創新、可以顛覆,但有些行業不行,這是由行業特點和產品性質決定的,比如名片。
第一、名片屬于個性化定制產品,至今沒有行業標準和產品標準,質量好壞完全由用戶主觀決定,紙張薄厚、紋路、顯示器顏色、印刷色差都在影響著消費者對名片的品質判定。一旦出現退貨,無法二次銷售。更重要的是,所有印刷電商都是輕資產,根本沒有自己的實體印刷廠,靠一個簡單的在線設計下單軟件與傳統印刷廠合作,電商從始至終都看不到實際的名片成品,就更不用說如何保證印刷品質量了。
第二、低端名片市場利潤率極低,電商對名片市場規模的估算都是假大虛。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專業的投資人不一定能都了解每一個行業,電商估算出每年100個億的名片產值,是按照30元一盒計算的,事實上這種低廉的銅版紙合版名片,在市場上30元可以印10盒。而電商所謂的高端特種紙(布紋紙、荷蘭白紙、剛古紙),也只不過是成本2-3元的國產仿造紙。他們并不知道,真正的高端名片,光是一盒紙都要50-130元。
第三、互聯網誕生了很多創新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比如微信、支付寶、滴滴打車等等,這些的確顛覆了一些傳統行業,他們可以通過燒錢來培養客戶習慣和消費模式。但是名片行業則完全不同,vistaprint夠牛吧,在中國燒了一個億做名片,撤回美國時連個毛都沒剩。為什么?因為他的目標客戶選錯了!試想一下到網上去印3塊錢一盒名片的人,和去專業名片店印300元一盒名片的人,能是一個層次嗎?能培養出他的忠誠度嗎?作為一個專業名片店,你可能很難相信,一家國內最大的化妝品電商能和我們合作七年;你或許更不相信,我們的客戶中80%以上都是總裁、董事長、高管;當然連我們自己也沒想到,當年世界500強的分公司,坐了一夜火車專程來北京定制的名片被篡改演化成“中石化天價名片事件”。不難看出,靠這種低端產品“撬動”的會是怎樣一個市場。
第四、印刷電商和傳統電商不同,傳統電商買的是標準化商品,對用戶的要求極低,只要動動手指、按按鼠標就能完成購買。印刷電商則不同,即便你把名片做成“模板”這種類似標準化的產品,或者把產品放在線下體驗店,客戶下單后,還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人力(設計排版)去進行溝通確認。或許你會說,國外也有大型的印刷電商啊,比如美國的vistaprint、英國的moo、澳大利亞的cassette, 他們為什么能成功? 請別忘了,中國的文化傳統和西方是有著巨大差異的,國人在文化水平上和老外有著很大差距。中國的消費者90%是不懂設計的,讓他們用電腦聊聊天、看看片、斗斗地主還行,想玩明白字體字號、排版布局,再等個十年、二十年吧。
互聯網不是萬能的,名片也不是拿來忽悠投資人的。你想玩電子名片的時候,就把名片說的一文不值,恨不得馬上消亡才好;等你想玩電商O2O時,又把名片捧上天,吹噓一年有100個億的市場!事實上,就算真有這么大的市場,也不是靠低價、靠免費、靠這種低端名片創造出來的。 所以你無法想象我們給國外知名印刷服務商生產一盒名片的平均單價能做到200元一盒,而且還要客戶自己付DHL國際快遞費。不是所有的傳統行業都必須向互聯網轉型,其實真正能讓我們生存下去的法寶是高品質的產品+互聯網(營銷工具)”,而不是炒作云概念,盲目轉型到互聯網+。
名片雖小,但也是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文化產物,急功近利只能興一時之浪。我很羨慕日本人能把一個小小的名片店開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我更希望能夠通過我們名片人的努力,把名片做出品牌、做出文化,能讓它得到更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