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網絡空間延伸
Q:《指導意見》出臺后,在出版業引起強烈反響。在您看來,《指導意見》將對出版業發展帶來哪些新的推動作用?
A: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把傳統出版的影響力向網絡空間延伸,既是出版企業生存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傳統出版企業實現轉型和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契機,如果能夠迎難而上、抓住機遇,新聞出版業甚至可能因此進入一個新的黃金發展期。我們相信,《指導意見》的出臺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Q:《指導意見》對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提出了什么具體目標?
A:運用先進技術,走向網絡空間,切實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實現出版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機制。力爭用3至5年的時間,研發和應用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確立一批示范單位、示范項目、示范基地(園區),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型出版機構,建設若干家具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出版傳媒集團。
此外,拓展新技術新業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充分利用新一代網絡的技術優勢,加快發展移動閱讀、在線教育、知識服務、按需印刷、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加強出版大數據分析、結構化加工制作、資源知識化管理、數字版權保護、數字印刷、發布服務以及產品優化工具、跨終端呈現工具等關鍵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實踐,著力解決出版融合發展面臨的技術短板。建立和完善用戶需求、生產需求、技術需求有機銜接的生產技術體系,不斷以新技術引領出版融合發展,驅動轉型升級。有計劃地組織相關標準的制訂修訂工作,完善標準化成果推廣機制,加快國際標準關聯標識符(ISLI)、中國出版物在線信息交換(CNONIX)等標準的推廣和應用。
從“包打天下”到“四兩撥千斤”
Q:請問下一步中央財政將重點支持哪些出版領域?
A:主要是做好以下五項工作:第一,繼續推動出版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為實現融合發展夯實基礎。截至目前,已安排國有資本金預算5.02億元,重點支持了101家(次)中央文化企業;安排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6.27億元,支持77家出版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力度,推動出版發行企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加強出版內容、產品、用戶數據庫建設,加強關鍵性技術的轉化和應用,以及生產技術體系和相關標準建設。
第二,進一步支持重點平臺建設,推動模式創新,探索出版業生產流程再造。我曾講過一個例子,中央財政支持《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編纂實現數字化加網絡化,形成資源庫與數據庫。這不僅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內容的擴充,更是整個編輯理念、流程和方式的轉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并行并重、優勢互補、此長彼長,這是現代出版企業發展的方向。
第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轉變財政投入方式。初步統計顯示,從2008年到2014年,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共安排了192億元,支持文化產業項目3300多個。其中支持新聞出版業75.4億元,占資金總量的39.3%;項目數量是1107個,占項目總數的33.5%。從2011年到2014年,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共安排資金30.6億元。其中支持新聞出版業19.78億元,占資金總量的64.6%。下一步,還要加強與各級財政部門、宣傳文化部門、企業的溝通協調,把這項工作做精、做細,對重點領域、重點項目要重點投入。
第四,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財政資金是有限的,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包打天下”,尤其是對企業、產業的支持,主要還是發揮杠桿和撬動作用。比如正在實施的文化金融扶持計劃,2013年安排4.6億元,撬動社會資金770億元;2014年安排6.7億元,撬動社會資金830億元,真正做到了“四兩撥千斤”。
第五,以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為契機,全面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根據中央出臺的有關文件要求,我們將不斷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競爭力強的新型文化企業,建立若干家具有強大實力、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傳媒集團,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