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世界讀書日的話題,昨晚央視《對話》節目做了一期關于大眾閱讀習慣和數字出版的內容,分別邀請了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譚躍、文化學者于丹、中文在線總裁童之磊、英國倫敦書展主席杰克斯•托馬斯等。
以下是對話的相關內容:
主持人:譚躍總,您一直跟圖書打交道,跟讀書人打交道,現在中國人到底是閱讀量變大了,還是變小了呢?
譚躍:我的觀點有一點差異,我認為中國人的閱讀量大大提高,學生咱們先不說。從我們集團的幾個數字來看,我們這些年每一年的銷售是20%以上的增長,我們圖書的品種也在大幅度提高。
舉一個數字,我們的暢銷書,在我們行業里面連銷兩萬冊就算暢銷書,我只講10萬冊的,我們集團現在10萬冊的暢銷書已經達到70種,也就是說我們供給在增加,說明閱讀在增加。當然剛才電視片里面這個現象是普遍存在的,確實也是我們心中的遺憾,但我覺得這是一個閱讀成熟的過程。人們會從比較浮躁的,比較瀏覽信息的逐步沉淀到關于內容,關于思想,關于文化的領域去。
主持人:陳院長,您覺得現代人到底是讀書多了還是少了?
陳院長:現在閱讀數量在增加,但是因為我現在也是看到了咱們最新發布的第12次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里面也提到一個數據,就是現在目前國人真正的紙制閱讀的書本是4.56本,剛才也提到了,而期刊只有6本,報紙是65刊這樣一個現象。
所以從這里面看到,就是紙制閱讀的閱讀量是在下降的,而數字化閱讀就是也看到報告里面提到的,數字化閱讀的接觸率是58.1%,所以可以看到數字化閱讀是大幅度的增長。所以現在就是聚焦到閱讀,閱讀的數量是在增加。
但是閱讀的質量是怎么樣呢?就是咱們現在在回歸一下閱讀的本質。閱讀的本質是這樣的,其實是對圖書上面的文字,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需要閱讀者去經過理解,經過思考,對圖書的內容進行一個解構,這樣一個層次才能達到一個真正的理解文字的這樣一個意義,這是閱讀。
但是大家知道數字化閱讀,它在這樣一個,通過一個技術的方式,通過一種超媒體方式,它的邏輯可能是無序的,而且它的內容可能是碎片的。這樣的話,其實我在一本書里面讀到一個美國的科技作家叫卡爾,他就提到了,就是現在的這種數字化閱讀可能就使咱們真正的閱讀,人們只是作為一個信息的這樣一個解碼者,而喪失了什么呢?這種精神連接的能力,所以我覺得這個閱讀的質量其實是下降了,這是一個堪憂的現狀。
譚躍:他講的這個觀點我是贊成的,也是我講的第二條,第一條我們承認國民閱讀量在大大增加,現在國民經濟狀況和國民素質變化都是閱讀的體現。第二,閱讀的結構,現在可以概括為叫做信息多,思想少。娛樂多,文化少。瀏覽多,精讀少,就是剛才你講的問題。
但是問題在哪里呢?可能主要三個方面。
首先,內容提供者。我們對內容的創新的持續能力夠不夠是要打問號的,這是我們要努力的。
第二是社會,社會的閱讀成熟不成熟,對于深度閱讀實際上是閱讀群體的成熟。
第三,反映了我們,我們內容提供和當前的數字表現怎么媒體融合得更好,就是剛才提到的,在一個新的平臺上能夠提高我們閱讀的質量,把深閱讀能夠在新的平臺上打造起來。
主持人:我們也想聽聽譚先生,我們可以為網絡求真做一些什么?
譚躍:這也是傳統出版,準確講是紙制出版,其實也是我們數字化以后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標準化、權威性,剛才提到大百科,現在網絡出版,大百科網絡版剛才講到的互聯網的特性,其實還沒有講到權威性和標準化,怎么實現呢?首先是國家立項,是國家項目行為,國務院親自立項。
第二,各個學科的千軍萬馬匯集在一道,共同來研究以后確定詞條。
第三,各個學科的詞條都是由這個學科的領軍人物在組織的,同時還有強大的組織支撐,各部委領導都是這個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把這樣組織上可以保證,把全國的專家隊伍都聚合起來,為權威性、標準化的大百科網絡版服務。
主持人:跟我們原有的出版業務相比,多了很多似乎本不該我們做的事。
譚躍:我們這個商務部做的辭書字典,新華辭典已經做了61年,11版的修正,你看這個功夫多深。中華很多古籍在建國前做了很多的積淀,現在還有古聯體專門做這個事情,可以講叫一代一代在做,這個集團非常容幸,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內容庫的基礎上我們來展望和努力數字化,當然所講得很好,你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現實的講我們是競爭的,但是高一個層面來講競爭是什么?競爭是合作。
童之磊:我們有非常強大的編輯隊伍,有超過一百名的編輯,進行內容的選擇、編輯和加工。另外,我一直相信互聯網的力量,實際上互聯網是把所有人連接在一起的這樣一個網絡。那么如果說我們能把互聯網的每一個節點,每一個人都會發揮起來,它一定能夠去達到最優的點。
舉一個例子,可能我們國際上有一個維基百科。維基百科詞條就是由眾多的網友進行編輯和提供的,那么有專家進行過詞條的準確性認證,發現詞條的準確性并不輸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互聯網的這樣力量,它凝聚了更多人的智慧,如果有一套好的機制,那么最終一定會走向越來越大的完美。剛才看到聽到譚總在說,中國出版集團也采用這樣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方式,我覺得恰恰也是在和互聯網接軌。
遠東地平線有話說:
首先,關于多數人的閱讀習慣這個問題已經爭論過很久,但最后決定我們閱讀方式的卻不是我們,而是我們的周遭。越來越多的資訊與信息都以網絡的方式獲得,閱讀一本書的成本越來越低,書店不斷消亡,電子出版大舉攻城略地……成了很多傳統傳版印刷人口里的“野蠻人”。
于是,很多人感嘆,““出版商不做書等于等死;做書,則早晚要死。”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見得,因為數字出版商們也有他們的四大“命門”
1 無序競爭
首先是定價問題。在亞馬遜,暢銷數字圖書定價通常是9.99美金,而紙質書定價根據平裝和精裝的不同通常為10多美元到30多美元,數字圖書的定價相當于紙質書的50%至70%,價格比紙質書有優勢,但是留有利潤空間,而不是不計成本的低價。
而中國的數字出版,卻不顧成本大打價格戰。內容供應商不僅不能團結起來以行會的形式和渠道商博弈,甚至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地殺價。價值20塊錢的傳統圖書,你敢賣10塊,他就敢賣1塊,還有的干脆就免費。
數字出版這種不顧成本的價格戰其實是涸澤而漁,它破壞了創新。至于高價搶作者、始亂終棄、刷榜單,刷評論、人為造假等等,都是數字出版叢林效應的表現。
2 盜版泛濫
盛大文學排名前十的小說,通過百度搜索引擎,平均被盜版800萬次以上,最受歡迎的小說有5000多萬條鏈接,這些鏈接中有99%的都是盜版。而我們上傳的正版文字,一分鐘后就會出現在別的網站的貼吧里,一個章節的連載,一夜之間就有數十萬人免費閱讀。沒有版權保護,就沒有文化創意產業。一個建立在盜版基礎上的宮殿,最終會以廢墟的形式存在。
3 標準混亂
有的作家會重復授權,導致版權不清晰。有的內容商取得授權后又授權給別家,形成一連串的授權關系,導致最終一本書出現在某一閱讀平臺時,竟然出現了同一本書被上傳十多次的狀況。
在數字版權細分方面,有網絡宣傳權、網絡首發權、獨家連載權、無線信息網絡傳播權、獨占權等令人目不暇接的說法,也給版權管理帶來了很大難度。
4 運營理念落后
1)并非簡單地將紙質出版物轉換為數字出版物就可以叫數字出版了,出版方要對受眾做非常精確的分析,了解他們的喜好,為他們定制專門的作品。
2)中國數字出版基本上還是內容與渠道的直接對話,中間缺乏制作、營銷、數據挖掘等環節。
3)大家對數字出版技術理解落后?,F在做文學出版,除了想象力之外,還有一個共同語言叫技術,如果你不懂技術的話就無法參與到全球數字出版的競爭中去。新型的出版人不但要懂得作品,甚至可能還要懂得云計算、安卓、IOS、應用、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