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駕到”,讀者與書之間的聯系有了多種可能性。2014年,包含線上和線下渠道的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實現了10%左右的增長率。網上書店銷售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實體書店也一改前兩年的頹勢,令人眼前一亮。當圖書出版遇上數字化,這到底是一個壞時代,還是好時代?
數字出版,未來我行
內容版權或許會成為未來的贏利點
當當網發布的《2014當當中國圖書消費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人民在當當圖書消費量高達3.3億冊,同比增長約27%。其中,移動端購書比例顯著上升,從年初的10%攀升至12月的30%。同樣大躍進的是電子書,2014年當當電子書下載冊數(含云書架)接近6000萬冊,占圖書銷量的20%,高于上年的10%,月活躍用戶增長400%。
智能手機普及化程度提高、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閱讀行為迅速向手機端靠攏。在北京廣告公司工作的劉琳不久前將自己的kindle升級為新一代產品。對她來說,由于經常旅行和出差,電子書攜帶方便。只有特別喜歡想要收藏,或者對畫面和質感有要求的書,她才會購買紙質書。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孫利軍分析認為,歐美國家的數字出版業態主要指電子書,而我國數字出版的范圍非常廣,電子書只占其中很小的一個比重。2013年以后,歐美市場電子書出現理性回歸,銷售收入的增長率大大下降,低于10%。而我國一些讀者的“革命意識”非常強,對電子書這一新事物有明顯偏好,從而遠離傳統紙質書。
當當網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當數字出版的發展路徑將從“紙書+電子書”的售賣模式向互聯網免費模式過渡,從自營為主到走向開放平臺,從圖書銷售向內容版權進軍。當當計劃在3年內占領正版出版物電子書市場60%的份額,日活躍目標達到1500萬,用戶日使用時長超過1小時。此前,京東已宣布正式涉足自出版領域,依托大數據,針對消費群體定制出版。
出版發行機構對數字出版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也在增強。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張作珍告訴記者,目前三聯書店實行電子書和紙質書同步出版,過去的部分紙質出版物也將逐漸整理出電子版,提供免費閱讀。
孫利軍認為,目前我國仍然以傳統出版業態為主,數字出版業態為輔,未來二者的主輔地位將會對調。在數字出版時代,版權問題最為關鍵。過去許多圖書的電子版版權握在作者手中,而出版社掌握的一些數字版權也不愿意授權出來。
另一方面,數字出版物的渠道商與內容提供商的利潤分成矛盾也很突出。孫利軍介紹說,日本的電信運營商與內容提供商一般是二八分成,出版社和作者的積極性都很高,而我國則是電信運營商拿大頭,導致優質的內容供應難以持續。
劉琳告訴記者,現在看的很多電子書其實是盜版,格式混亂,錯誤多多。“如果正版書資源足夠,我很樂意花錢買正版。”當當網有關負責人認為,未來內容版權會成為當當的贏利點。當當的數字閱讀業務將形成以版權為核心的生態鏈閉環:以內容創作和版權包裝為源頭,以創新的展現與運營實現用戶的消費、互動與成長,最后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社交互動來指引更優秀的內容創作。
實體書店,與網共舞
通過網絡,就連我的新疆老家,都有很多人知道我們這家小小的書店,這種感覺真的很奇妙。
圖書電商與數字出版高歌猛進,實體書店命運幾何?
《2014中國出版物發行業年度發展報告》指出,盡管實體書店數量有所減少,一些書店退出了市場,但一批知名書店連鎖經營增加,實力得到進一步壯大。據有關監控數據分析,2014年全國實體書店零售同比增長3.26%,而一線城市大型書城的零售增幅則超過了8%。
實體書店“向暖”,既有國家稅收優惠政策落地的原因,更是它們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主動觸網轉型,立足特色完善服務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