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廣東省會城市廣州最大的臺掛歷批發市場來說,12月歷來是最為忙碌的一個時期,但在今年,這種情況消失了。
卡車本應該是來來往往地將成堆的臺掛歷到從印刷廠運送到商鋪,然后再運送到全國各地的買家手里。銷售人員本應該正忙著檢查產品和重新包裝,以確保在2015年之前將臺掛歷送到客戶手中。
在一家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的臺掛歷批發市場,人們正在查看臺掛歷。因為智能手機的發展和反腐運動的持續推進,許多人都已經離開了臺掛歷行業但在12月中旬《中國日報》的記者對這個市場進行訪問時,發現有大約三分之二的商鋪,也就是說有超過60家的商鋪,已經關門了。
其余的商鋪也很安靜, 大多數店員茫然地對著電腦屏幕。
在市場的墻上,褪色的旗幟耷拉下來,并在寒風中搖擺,傳遞出中國臺掛歷市場目前正在遭遇嚴冬的信號。
這場寒冬始自在中國最高反腐機構禁止政府動用財政力量購買一些如臺歷、賀卡和明信片等新年禮物。
2013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中央委員會正式宣布禁止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使用公共資金購買、印刷或發放臺掛歷、新年賀卡和明信片等產品。
這項禁令旨在阻止從紙質臺掛歷到豪華禮物的形式主義和奢侈主義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在當時已經習以為常。
這項禁令被證明非常有效。
在禁令公布后,所有的相關機構立即取消了臺掛歷的印刷訂單。
政府支持的機構是這個臺掛歷市場的主要客戶。臺掛歷生產商措手不及,遭受了巨大損失。在當時,大多數已經簽訂好的訂單將在下個月完成印刷。
廣東印刷協會秘書長孔環基表示,在之后的一年,也就是2014年,許多人離開了這個行業。
他告訴《中國日報》:“中央政府的政策阻止了來自國有企業的訂單,而在過去,這是一個巨大的買家。”
“那些留下來的人必須從民營企業中接受較小的訂單。而這樣的訂單利潤微薄。”
在這個廣州最大的臺掛歷批發市場中,廣州超藝(音)日歷有限公司的店主表示在清倉甩賣后,她將正式閉店。
她說:“禁令之后,銀行和中國移動取消了他們的訂單。但租金和產品是昂貴的,我無法糊口。我也不會轉移到零售層面,因為啟動成本太高。”
而批發市場中的另一個租戶,廣州年明(音)日歷禮品有限公司正在設法通過私人企業和廣告商的訂單存活下去。
“以前,印刷量在2000-6000份的訂單才是我們優先考慮的,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時間來處理小訂單。”這個不愿意給出具體姓名的銷售人員和設計師陳女士表示。
“但因為市場的崩潰,我們開始接受小訂單。我們不會關店,但我們會搬到一個距離批發市場不遠處的一個更小的店面里。我們負擔不起這里每年10萬元(16126美元)的租金。
在距離這個批發市場只有4個地鐵站遠的另一個批發市場中,40家商鋪只有2家關門。“但大部分已經轉移做零售生意了。”一個商鋪老板張小林(音)表示。
“我們的訂單,每個只有100多份。”她說,“利潤不能支付房租,工資也高。今年我們可能也會倒閉。”
據《廣州日報》報道,這兩個批發市場在未來將變成白云區白云新城中央商務區的綠色空間。
“專業市場的管理成本高,而臺掛歷商鋪又對于白云區的稅收貢獻微乎其微。在臺掛歷行業出現變化后,改變土地用途可以滿足土地流轉和提升地區的經濟需求。”《廣州日報》援引白云區三元里街道辦事處經濟部門的話說。
一個過時的行業
廣東印刷協會秘書長孔環基表示,政府最高反腐機構的禁令重創了臺掛歷印刷行業,但這不是導致臺掛歷行業下滑的全部原因。
他回憶起10年前臺掛歷印刷行業的好日子,設計的多元化使得出現諸如絲綢、畫布、宣紙等制作的臺掛歷。這使得臺掛歷成為高檔禮品。
“但是大約在5年前,智能手機的發展重創了臺掛歷的銷售。”孔環基表示。
“人們開始使用手機日歷。而禁令只是加速臺掛歷行業的下降,并使下降的幅度增大。”
他認為,禁令雖然造成危機,但對迫使行業轉型升級產生了積極的長期影響。
“印刷商必須從臺掛歷產品的生產中,擴展到更廣泛的產品線。”
孔環基表示,“他們應該加入更多的創意設計和利用好電子商務這一手段。他們應遵循印刷行業個性化和DIY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