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hbx9"></address>
    <listing id="9hbx9"><menuitem id="9hbx9"><menuitem id="9hbx9"></menuitem></menuitem></listing>

    <noframes id="9hbx9">
    <noframes id="9hbx9">

        <address id="9hbx9"><listing id="9hbx9"></listing></address>

        注冊成為vip商家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訪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人李江民

        發布日期:2014-11-20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ahprint  瀏覽次數:1307
        核心提示:老先生叫李江民,江蘇揚州人,是雕版印刷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現場演示的是雕版印刷的刷印工序。在他手邊還摞著一沓剛刷印好的《飛天圖》,預備著贈予前來參觀的觀眾,只見畫中“飛天”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近日,記者走進國家典籍博物館,各種國寶級珍貴古籍集結亮相,可謂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但與這些展柜里只能看、不能碰的古書相比,更吸引眼球的是一位老師傅的現場絕活展示,只見他神態篤定,專注于手下的各道工序,游刃有余的手法和純熟的技藝不斷引來一批批觀眾的圍觀。老先生叫李江民,江蘇揚州人,是雕版印刷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現場演示的是雕版印刷的刷印工序。在他手邊還摞著一沓剛刷印好的《飛天圖》,預備著贈予前來參觀的觀眾,只見畫中“飛天”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一分鐘的展示 幾十年的歷練
         
          “這塊版子是我自己雕的,這次專程帶來給觀眾演示,不僅因為它好看、畫面精細,能體現揚州雕版印刷的精細雕工,同時也由于它背后的故事。”只見李江民先用棕帚蘸取顏料給版子上色,然后迅速將紙鋪在版上并用棕擦將紙來回壓平,最后紙張揭開,一幅雕版印刷作品隨即完成,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他所刷印的是《西廂記圖》中的《窺簡圖》,圖中主人公崔鶯鶯眉目明麗,姿容傳情,其根根發絲皆清晰可見。“《西廂記圖》一共有20幅圖,《窺簡圖》是最經典的一張,雕工細膩,線條細密如發。”李江民愛不釋手地說。
         
          雕版印刷品具有工藝美術價值,其中一些經典的版片甚至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實際上,這些版片都是消耗品,像《西廂記圖》這樣線條細膩的,刷印幾百張后版子就不能再用了。”李江民說,揚州雕版印刷以梨木為版,精雕細刻成版片,再以上乘宣紙、松煙墨和天然礦物質顏料經手工作業,裝裱配以錦緞函套而成。僅制作一套《西廂記圖》要花費大約一年的時間,而顏料與紙張對版片的磨損使得每個版片都有其有限的壽命。
         
          近幾年來,李江民經常受邀做現場技藝展示,但大都像是打“游擊戰”,展示完就走,但他仍然喜歡并熱衷于為觀眾展示這一古老技藝。“很多人都只聽過雕版印刷,卻沒親眼見過,所以如果有機會在現場做哪怕是一分鐘的展示,能讓人們了解印刷術的起源,也是很值得的。”而一分鐘的完美展示,是經歷了幾十年的漫長歷練后才得以練就。
         
          “要做筆記,它是我的老師。”
         
          2009年,揚州雕版印刷作為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申報主體正式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海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揚州也是我國目前保存傳統雕版印刷技藝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城市。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揚州市就將曾從事過官刻、坊刻、私刻的雕版印刷工人組織起來,并收集了數十萬片散落在民間的古籍版片,恢復了完整的古籍雕版印刷生產線,成立了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專營古籍雕版印刷等業務。
         
          1979年,25歲的李江民被分配進廣陵古籍刻印社,師從雕版印刷大師周潤芝,開始了雕印生涯。由于學得快,3年后李江民便掌握了揚州雕版印刷的要領,并開始帶徒弟。當時的李江民就對工作充滿了無限的熱情,單位里都管他叫印刷“機器人”。“單位分配的定額是每天印1100張,而我一天能印7000張。記得當時領導們每月的工資是70塊錢,而我光超產獎金就70多塊錢。”李江民不無興奮地說。這樣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2012年,李江民創辦了自己的技藝傳習所,開始將工作重心轉向技藝教授與傳承,他的作品也大量流通于市場。
         
          “雕版印刷除了在拼版時要連接無縫,選色時要精心搭配外,用紙時更要掌握空氣的濕度,重在使印出的作品層次分明。”李江民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和同事一同制作《敦煌壁畫飛天圖》,刻好版后刷印時,顏色、線條始終對不上。經過一遍遍的嘗試、摸索,他們才發現問題出在空氣的濕度。“版子和紙都在收縮,而不同地方空氣濕度不同,收縮程度也各異。”隨后他們每印一次都對紙張進行“保濕”處理。李江民總結,挑戰經常有,但解決這些“不確定因素”靠的是經驗、思考、不停地嘗試與摸索。“要做筆記,它是我的老師。”
         
          2011年、2012年相繼兩年,李江民分別憑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四美圖》獲得第13屆、14屆世界華人藝術大會國際金獎和杰出華人藝術終身獎。由他親手雕版印刷的《北平箋譜》有120多張圖案,共300多片版片,體現了雕版印刷的極高水平。
         
          古老技藝需要時代認同
         
          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李江民及廣陵古籍刻印社的許多老師傅們就把雕版印刷作為自己一輩子的“飯碗”。老師傅們一邊用先輩留下來的老版子,一邊自己刻,以保證刻版能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而很多外地人才也常匯集于揚州,把別的地方的版子帶過來,這也促成了他們的相互交流與技術上的融合,使之水平不斷提高。“圖壞了,我們修圖,局部字壞了,我們修字,如果完全不能用了,我們模仿重刻,這項技藝一定不能斷。”
         
          李江民說,現在的年輕人對這項技藝不夠了解,因此也少了對這一古老工藝的認同感。與此同時,科技的進步也給傳統工藝帶來了挑戰,對純手工的雕版印刷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李江民舉例,在新華書店買一本普通印刷版《論語》才20多塊錢,但買一部雕版印刷的《論語》卻要幾百元甚至上千元,同時,一些靠機器制作的線裝古書“仿制品”也充斥市場,這使得雕版印刷作品很難得到大眾的認可和青睞。
         
          雕版印刷書籍的價值何在?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縈繞在李江民的腦海中,也是他特別想解答的。“出自純手工的雕版印刷書籍色彩飽和、線條圓潤,是凝聚了時間和心血的作品,是歷史的見證。與機器做的相比,它是美的,有‘靈魂’并值得珍藏。”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返回頂部
        日韩黄色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