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業經營者需審時度勢。
唯客觀、理性、全面地看待行業形勢,才能做出正確判斷,實施積極應對。印刷業走到今天,其大勢可用三句話概括:
一、“要想發,搞印刷”的時代已經過去,純印刷生產邁入低谷,遭遇諸多困難,舉步維艱。
純印刷生產是指單純靠來料加工承印活件的制做方式,其特點是印刷品種少,經營項目單一,對訂單的依賴性強。它是傳統印刷的主要表現形式。
純印刷生產最舒坦的日子是在上世紀80年代,余輝延至90年代中期。那時印廠少、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低下,薄弱的印刷產能面對充足的業務訂單,導致供不應求,賣方市場,工價高抬,效益明顯,產出大于投入,積累迅速形成。故有人感慨道:“要想發,搞印刷”。
但花無百日紅,大約只過了不到20年,中國印廠數量猛增,設備改善,技術水平提升,印刷產能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市場業務支持程度,使得供大于求,買方市場,工價壓低,效益下滑,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產生積累緩慢,情況來了180度的大轉彎。合肥包河工業園一位頗有名氣的民營印企董事長,在談到投資變化時深有感觸:“過去買一臺海德堡,一年就能收回投資,現在十年可能也掙不回來”。于是,又有一種戲說產生:“想讓誰不好過,就勸他做印刷”。
造成印刷業境地前后對比兩重天的關鍵因素都是產能,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前嚴重過剩的印刷產能,讓純印刷生產飽受其苦,困境接二連三出現:
僧多粥少,惡性競爭。價格戰此起彼伏,使本來已經很微薄的利潤空間又被擠壓,利潤率高于5%的印品寥若晨星。有的企業甚至負盈利生產,為的是保住工廠尚能開工,人員還在。
資金短缺,入不敷出。很多廠囊中羞澀,被迫放緩了技改速度,新設備可望而不可及,生產自動化程度遲遲不能提高,大量用工又提升勞動成本,雪上加霜。
缺乏信心,退守印刷。合肥一家老牌商務印企連續賣掉兩臺海德堡對開機,機組人員減至9人,把錢騰出來與朋友合伙做起了餐飲業。安徽省第一輕工業學校開辦印刷班多年,一度桃李滿天,去年卻因生源枯竭而終止辦班。某省一家出刊十幾年且具有CN刊號的專業印刷媒體,經主辦方決定改刊轉向其他領域,原因不言自明。
安徽印刷界雖然沒有發生印刷廠整片倒下的狀況,但除少數吃壟斷性業務飯的廠家外,凡參與市場競爭的純印刷生產企業普遍感到經濟拮據,回天無力,事實不爭。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我國印刷業增速自2012年首次從兩位數回落到一位數即9.6%后,繼續呈放緩趨勢,也證明了業界舉步乏力。這種局面還要持續多久尚難定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解決的辦法不能依靠政府作為而是需要遵守市場法則,通過優勝劣汰和強存弱亡達到供需平衡。
二、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離不開印刷業,印刷市場仍有活力,印刷產業依然屬于朝陽產業。
事物在運行中生死有常,不足為奇。傳呼機曾被人們廣泛使用,但很快就成為歷史。安徽旭日光盤公司開業時省委書記親往視察,但結局并沒有象它的名字那樣富有朝氣。純印刷生產自德國愛登堡發明鉛字活字印刷,百年建功立業名垂史冊,不料今逢險阻,難以為繼,會不會也要遭遇“滑鐵盧”?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的是,印刷并未處于絕境,相反仍具巨大生存空間,這條路還是一條陽關道,突出表現在四大方面:
包裝印刷前景廣闊。佛要金裝、人要衣裝、貨要包裝。隨著商品經濟發展,需要包裝的貨物日趨豐富,包裝生產成為無法遏制的客觀需求。任何包裝都要加圖文注釋,包裝與印刷必然相得益彰。在安徽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印企中,90%是包裝企業。
出版物印刷生命堅強。雖然紙質出版物受互聯網、多媒體和電子書刊沖擊江河日下,一般圖書更遇四面楚歌,庫存大量增加;但以教材教輔為代表的教育類圖書和少兒讀物經久不衰,銷量可觀;精裝特別是豪裝圖書作為禮品饋贈或藝術品觀賞,已成為新的時尚需求;多品種、小批量、短版化的科技、醫藥圖書,在農家書屋找到伯樂;報紙尤其是都市類商報、晚報至今仍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每天必讀之物;專業類和文摘類期刊讀者穩定;數字出版物取代紙質出版物在中國將會路漫漫兮遙遠,兩者并存的局面持久。
商務印刷展現生機。包括房地產和酒館、飯店、茶肆在內的各類商家的宣傳品、畫頁充斥市場;電器銷售附帶的使用說明書和保修單隨機一冊;廣泛應用于服裝、鞋類和小百貨的標簽須通過印刷制做。商務印品五彩斑斕,投放簡便,成為當今世界裝扮生活的有力助手。
塑料印刷限而不絕。限塑令頒布多年,事實上塑印未斷。在受眾面極廣的菜市、超市和商場,各種規格不一的印有文字和圖案的塑料袋仍在大量使用,消費者對此習以為常?,F實生活中,生鮮物品和小商品售后必須裝袋,非紙即塑,紙袋遠不如塑袋制做方便。以塑印聞名的安徽桐城依然紅火,其包裝基地穩固不變。這在一定意義上驗證了存在即為合理的道理。
展望未來,毋庸置疑地說,雖然我國印刷業增長速度可能繼續放緩,但印刷總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還會不斷遞增而不是逐年下降。只不過創造印刷產值的主力將不再是純印刷生產,而是從傳統印刷脫穎而出的各種新型印刷。
三、純印刷生產必須跳出傳統框框,向新型印刷方式轉變,尋找屬于自己的生存之地。
世上萬物,變是絕對,不變是相對。即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每天日出日落,周而復始,仿佛永遠不變;但經探索宇宙起源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預測,這個被大氣層厚厚裹著的橢圓形物體在數千年后也會毀滅,人類須于此前找到并遷往另一個適合居住的星球。印刷業更不能例外,要以變應變、脫胎換骨,用新的經營業態和方式迎接時代的挑戰,適應環境的變化,否則勢必落于社會前進的腳步。
純印刷生產如何創新以獲生機?不妨通過皖地印企的五種初步做法,尋求一些啟示:
市場定位創新。安徽印企年銷售收入的冠、亞軍黃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天翔高新特種包裝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居然都是地處偏遠山區。究其原因,是其市場定位有別于傳統印刷常見的雷同,主打產品新穎獨特且附加值高。“黃山永新”專門承印凈化等級頂尖的以鐳射鍍鋁為工藝的世界知名食品和藥品包裝,如“雀巢”、“西安楊森”等。“安徽天翔”則專做煙卷在過濾嘴那一段的包裝用紙即煙用接裝紙印刷生產,包括“箭牌”、“駱駝”在內的中外名煙所用接裝紙均系產自該廠。兩廠產品的共同點是業務穩定、生產無淡旺季、貨款回籠快、品質要求高。這種極具個性化的市場定位,讓兩廠身在山中卻“風景這邊獨好”,只是同仁匱乏,參與行業活動少,猶如“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的開”。
合作模式創新。一些老印廠有地塊,但缺乏資金;如果能與資源相反的其他經營者合作開發盈利項目,就有可能致富。合肥義興印務有限責任公司拿出緊靠貫穿合肥東西的繁華大道的地皮,由房地產商出資,共同興建沿街門面,結果所建樓盤包括廠區內的房屋被購、租一空,合作雙方按股份分紅。印廠用這筆錢改善員工福利,補貼生產所需,企業獲得穩定發展。該經驗被所在區政府稱為“義興模式”,給予充分肯定。合肥杏花印務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照此模式興建由兩幢高層寫字樓組成的“杏花廣場”,預租售情況看好。
產業結構創新。改變來料加工的單一面孔,經營軌跡滲透行業之外,有利于印刷業態走向多元。合肥華云印務有限責任公司在抓好綜合性印刷生產的同時,致力于民俗文化發掘,果斷收購了肥西三河古鎮一座廢舊塔樓,重新裝修后更名為“國粹樓”,將所收集的元代以來近千件民間文物陳列其中對外開放,既宣傳了民俗文化知識,又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該樓現已被當作古鎮標志性建筑,獲準為安徽第十家民俗文化博物館。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蒞臨三河,也曾登樓觀看。該廠在廠區又開工興建了一幢11層綜合樓,除用于擴大生產外,還將打造合肥最現代化的保齡球館及乒乓球、羽毛球等賽場,全部對外開放,為市民提供舒適的體育鍛煉場所。
經營手段創新。受市場風云變幻影響,在有些情況下,酒好也怕巷子深。傳統印刷靠業務員招睞業務或守株待兔的做法,只能事倍功半。合肥遠傳紙制品有限公司廣建電商團隊,通過淘寶網操作,用最快速度和最簡捷的方式宣傳產品、實施交易、溝通往來,獨家推出“紙杯2千只起訂”業務,改變了紙杯高起數訂制的行業格局,解決了中小企業訂做紙杯難的問題,收到傳統營銷無法比擬的明顯效果。僅四年時間,該司的廣告紙杯已覆蓋全國所有省份,部分出口歐美、中東和日本等國,擁有穩定客戶4萬多個。“遠傳”成為安徽運用互聯網,實施網絡印刷的首個“吃螃蟹者”。
生產技術創新。安徽聯眾印刷有限公司一改多年的模擬印刷方式,用9臺富士施樂和1臺惠普組成的數字印刷機群從事標簽生產;結果,人數不到全廠1/4的標簽車間卻創造了占全廠60%的利潤,實現了老書刊廠向社會產品的成功轉型。
一方面困境難熬,一方面又充滿希望;根本之路在于擺脫傳統印刷的束縛,實行改革創新;這就是印刷業的現狀與走勢。不適應者倒下是必然,脫胎換骨者定能踏上坦途獲得新生。
有詩兩句,道出了印刷業的明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唯客觀、理性、全面地看待行業形勢,才能做出正確判斷,實施積極應對。印刷業走到今天,其大勢可用三句話概括:
一、“要想發,搞印刷”的時代已經過去,純印刷生產邁入低谷,遭遇諸多困難,舉步維艱。
純印刷生產是指單純靠來料加工承印活件的制做方式,其特點是印刷品種少,經營項目單一,對訂單的依賴性強。它是傳統印刷的主要表現形式。
純印刷生產最舒坦的日子是在上世紀80年代,余輝延至90年代中期。那時印廠少、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低下,薄弱的印刷產能面對充足的業務訂單,導致供不應求,賣方市場,工價高抬,效益明顯,產出大于投入,積累迅速形成。故有人感慨道:“要想發,搞印刷”。
但花無百日紅,大約只過了不到20年,中國印廠數量猛增,設備改善,技術水平提升,印刷產能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市場業務支持程度,使得供大于求,買方市場,工價壓低,效益下滑,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產生積累緩慢,情況來了180度的大轉彎。合肥包河工業園一位頗有名氣的民營印企董事長,在談到投資變化時深有感觸:“過去買一臺海德堡,一年就能收回投資,現在十年可能也掙不回來”。于是,又有一種戲說產生:“想讓誰不好過,就勸他做印刷”。
造成印刷業境地前后對比兩重天的關鍵因素都是產能,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前嚴重過剩的印刷產能,讓純印刷生產飽受其苦,困境接二連三出現:
僧多粥少,惡性競爭。價格戰此起彼伏,使本來已經很微薄的利潤空間又被擠壓,利潤率高于5%的印品寥若晨星。有的企業甚至負盈利生產,為的是保住工廠尚能開工,人員還在。
資金短缺,入不敷出。很多廠囊中羞澀,被迫放緩了技改速度,新設備可望而不可及,生產自動化程度遲遲不能提高,大量用工又提升勞動成本,雪上加霜。
缺乏信心,退守印刷。合肥一家老牌商務印企連續賣掉兩臺海德堡對開機,機組人員減至9人,把錢騰出來與朋友合伙做起了餐飲業。安徽省第一輕工業學校開辦印刷班多年,一度桃李滿天,去年卻因生源枯竭而終止辦班。某省一家出刊十幾年且具有CN刊號的專業印刷媒體,經主辦方決定改刊轉向其他領域,原因不言自明。
安徽印刷界雖然沒有發生印刷廠整片倒下的狀況,但除少數吃壟斷性業務飯的廠家外,凡參與市場競爭的純印刷生產企業普遍感到經濟拮據,回天無力,事實不爭。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我國印刷業增速自2012年首次從兩位數回落到一位數即9.6%后,繼續呈放緩趨勢,也證明了業界舉步乏力。這種局面還要持續多久尚難定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解決的辦法不能依靠政府作為而是需要遵守市場法則,通過優勝劣汰和強存弱亡達到供需平衡。
二、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離不開印刷業,印刷市場仍有活力,印刷產業依然屬于朝陽產業。
事物在運行中生死有常,不足為奇。傳呼機曾被人們廣泛使用,但很快就成為歷史。安徽旭日光盤公司開業時省委書記親往視察,但結局并沒有象它的名字那樣富有朝氣。純印刷生產自德國愛登堡發明鉛字活字印刷,百年建功立業名垂史冊,不料今逢險阻,難以為繼,會不會也要遭遇“滑鐵盧”?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的是,印刷并未處于絕境,相反仍具巨大生存空間,這條路還是一條陽關道,突出表現在四大方面:
包裝印刷前景廣闊。佛要金裝、人要衣裝、貨要包裝。隨著商品經濟發展,需要包裝的貨物日趨豐富,包裝生產成為無法遏制的客觀需求。任何包裝都要加圖文注釋,包裝與印刷必然相得益彰。在安徽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印企中,90%是包裝企業。
出版物印刷生命堅強。雖然紙質出版物受互聯網、多媒體和電子書刊沖擊江河日下,一般圖書更遇四面楚歌,庫存大量增加;但以教材教輔為代表的教育類圖書和少兒讀物經久不衰,銷量可觀;精裝特別是豪裝圖書作為禮品饋贈或藝術品觀賞,已成為新的時尚需求;多品種、小批量、短版化的科技、醫藥圖書,在農家書屋找到伯樂;報紙尤其是都市類商報、晚報至今仍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每天必讀之物;專業類和文摘類期刊讀者穩定;數字出版物取代紙質出版物在中國將會路漫漫兮遙遠,兩者并存的局面持久。
商務印刷展現生機。包括房地產和酒館、飯店、茶肆在內的各類商家的宣傳品、畫頁充斥市場;電器銷售附帶的使用說明書和保修單隨機一冊;廣泛應用于服裝、鞋類和小百貨的標簽須通過印刷制做。商務印品五彩斑斕,投放簡便,成為當今世界裝扮生活的有力助手。
塑料印刷限而不絕。限塑令頒布多年,事實上塑印未斷。在受眾面極廣的菜市、超市和商場,各種規格不一的印有文字和圖案的塑料袋仍在大量使用,消費者對此習以為常?,F實生活中,生鮮物品和小商品售后必須裝袋,非紙即塑,紙袋遠不如塑袋制做方便。以塑印聞名的安徽桐城依然紅火,其包裝基地穩固不變。這在一定意義上驗證了存在即為合理的道理。
展望未來,毋庸置疑地說,雖然我國印刷業增長速度可能繼續放緩,但印刷總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還會不斷遞增而不是逐年下降。只不過創造印刷產值的主力將不再是純印刷生產,而是從傳統印刷脫穎而出的各種新型印刷。
三、純印刷生產必須跳出傳統框框,向新型印刷方式轉變,尋找屬于自己的生存之地。
世上萬物,變是絕對,不變是相對。即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每天日出日落,周而復始,仿佛永遠不變;但經探索宇宙起源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預測,這個被大氣層厚厚裹著的橢圓形物體在數千年后也會毀滅,人類須于此前找到并遷往另一個適合居住的星球。印刷業更不能例外,要以變應變、脫胎換骨,用新的經營業態和方式迎接時代的挑戰,適應環境的變化,否則勢必落于社會前進的腳步。
純印刷生產如何創新以獲生機?不妨通過皖地印企的五種初步做法,尋求一些啟示:
市場定位創新。安徽印企年銷售收入的冠、亞軍黃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天翔高新特種包裝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居然都是地處偏遠山區。究其原因,是其市場定位有別于傳統印刷常見的雷同,主打產品新穎獨特且附加值高。“黃山永新”專門承印凈化等級頂尖的以鐳射鍍鋁為工藝的世界知名食品和藥品包裝,如“雀巢”、“西安楊森”等。“安徽天翔”則專做煙卷在過濾嘴那一段的包裝用紙即煙用接裝紙印刷生產,包括“箭牌”、“駱駝”在內的中外名煙所用接裝紙均系產自該廠。兩廠產品的共同點是業務穩定、生產無淡旺季、貨款回籠快、品質要求高。這種極具個性化的市場定位,讓兩廠身在山中卻“風景這邊獨好”,只是同仁匱乏,參與行業活動少,猶如“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的開”。
合作模式創新。一些老印廠有地塊,但缺乏資金;如果能與資源相反的其他經營者合作開發盈利項目,就有可能致富。合肥義興印務有限責任公司拿出緊靠貫穿合肥東西的繁華大道的地皮,由房地產商出資,共同興建沿街門面,結果所建樓盤包括廠區內的房屋被購、租一空,合作雙方按股份分紅。印廠用這筆錢改善員工福利,補貼生產所需,企業獲得穩定發展。該經驗被所在區政府稱為“義興模式”,給予充分肯定。合肥杏花印務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照此模式興建由兩幢高層寫字樓組成的“杏花廣場”,預租售情況看好。
產業結構創新。改變來料加工的單一面孔,經營軌跡滲透行業之外,有利于印刷業態走向多元。合肥華云印務有限責任公司在抓好綜合性印刷生產的同時,致力于民俗文化發掘,果斷收購了肥西三河古鎮一座廢舊塔樓,重新裝修后更名為“國粹樓”,將所收集的元代以來近千件民間文物陳列其中對外開放,既宣傳了民俗文化知識,又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該樓現已被當作古鎮標志性建筑,獲準為安徽第十家民俗文化博物館。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蒞臨三河,也曾登樓觀看。該廠在廠區又開工興建了一幢11層綜合樓,除用于擴大生產外,還將打造合肥最現代化的保齡球館及乒乓球、羽毛球等賽場,全部對外開放,為市民提供舒適的體育鍛煉場所。
經營手段創新。受市場風云變幻影響,在有些情況下,酒好也怕巷子深。傳統印刷靠業務員招睞業務或守株待兔的做法,只能事倍功半。合肥遠傳紙制品有限公司廣建電商團隊,通過淘寶網操作,用最快速度和最簡捷的方式宣傳產品、實施交易、溝通往來,獨家推出“紙杯2千只起訂”業務,改變了紙杯高起數訂制的行業格局,解決了中小企業訂做紙杯難的問題,收到傳統營銷無法比擬的明顯效果。僅四年時間,該司的廣告紙杯已覆蓋全國所有省份,部分出口歐美、中東和日本等國,擁有穩定客戶4萬多個。“遠傳”成為安徽運用互聯網,實施網絡印刷的首個“吃螃蟹者”。
生產技術創新。安徽聯眾印刷有限公司一改多年的模擬印刷方式,用9臺富士施樂和1臺惠普組成的數字印刷機群從事標簽生產;結果,人數不到全廠1/4的標簽車間卻創造了占全廠60%的利潤,實現了老書刊廠向社會產品的成功轉型。
一方面困境難熬,一方面又充滿希望;根本之路在于擺脫傳統印刷的束縛,實行改革創新;這就是印刷業的現狀與走勢。不適應者倒下是必然,脫胎換骨者定能踏上坦途獲得新生。
有詩兩句,道出了印刷業的明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