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勞動力成本高企、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環保要求提高、價格戰持續升溫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書刊印刷企業。在取消書刊定點印刷制度后,書刊印企的經營更是一度陷入困境。未來之路往哪里走?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改進產品品質、提高效率以實現利潤最大化?本版就書刊印企生存、轉型、發展問題,反映部分書刊印企管理者們的思考與見解。
如何生存?這已經不僅僅是企業經營策略的問題,而是擺在一個行業面前的終極命題。
核心觀點
★當務之急是解決生存問題,轉型是尋找市場適應的定位,將書刊印刷深入發展,度過寒冬。
★從2014年3月開始,我國中小型書刊印刷企業的活件量大幅下降,到下半年,即使大中型書刊印刷企業,也面臨贏利能力大幅下降的巨大壓力。
★企業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和贏利,管理者不要過多糾結在行業走向上,更迫切的是如何尋找適合自己企業的突圍發展之路,尋找新的贏利引擎。
★出版社希望更低的起印量是因為需要用小批量來試探市場反饋,積極調整庫存和營銷策略,而大型復制工業的特點就在于通過龐大的產量來攤薄成本,很顯然這種矛盾在電子出版愈發深入的未來會更加激化。
★書刊印刷需求市場的最大趨勢是碎片化,需要依靠數字化短版生產以及按需個性化產品來實現,而作為書刊印刷最重要的市場——教材印刷,由于中小學就學人數的下降,循環教材的使用,國家減負政策以及教材無紙化推廣都將使得這一市場逐步消失。
★印刷企業如果僅僅是出版社的附屬加工廠,那么這個企業是沒有未來的,但轉型需要經驗、需要時間、需要資金,一開始只能倚靠出版社資源實現轉型的基礎,其后成功轉型鐵道票據標簽印刷業務,使得這家企業扭虧為盈。
★精益印刷不追求產量速度,而在乎產生的價值以及產生價值的效率!
10月16日,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書刊印刷專業委員會2014年會員大會在四川成都召開,其實來自全國各地的很多書刊印刷企業家們在報名參加時并沒有太多的想法,市場愈發惡化,對于仍然沉浸在CTP油墨膠裝聯動線的書刊印企來說,數字化網絡印刷似乎還相隔甚遠。姑且把這場會議當作是同行間噓寒問暖的聚會,這是大多數與會者最開始的想法。
四面楚歌的生存環境
其實書刊印刷今年的發展混沌之勢,也體現在此次會員大會的主題變更上,一開始的關鍵詞是“轉型、發展”,會員們反映現在不是考慮長遠問題的時候,迫切的是解決如何吃飯、如何生存的問題,于是關鍵詞改為了“生存、轉型”;可另一撥書刊印刷企業提意見,難道書刊印刷的出路只能是轉型嗎?為什么不能在現有業務上堅守?最后在書刊印刷專業委員會的再三考慮下,關鍵詞調整成為“生存、轉型、發展”——當務之急是解決生存問題,轉型是尋找適應市場的定位,將書刊印刷深入發展,度過寒冬。
關于書刊印刷2014年的發展情況,作為中國印刷及設備工業協會書刊印刷專業委員會主任,同時也是書刊印刷巨頭企業北京利豐雅高長城印刷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郭健最有感觸,他在發言中提到這樣一個例子:2013年的書刊印刷專業委員會會員大會特別邀請了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印藝事業部總經理加藤,他介紹了比中國早一點進入冬季的日本書刊印刷業的情況。沒想到間隔時間如此之短,從2014年3月開始,我國中小型書刊印刷企業的活件量大幅下降,到下半年,即使大中型書刊印刷企業,也面臨贏利能力大幅下降的巨大壓力。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今年6月在深圳舉辦的《鵬城論道:南北書刊印刷論壇》上,作為演講嘉賓的沈陽天澤總經理蔣朝旭提出了書刊印刷業的危機正在從隱性向顯性轉變。而到了8月的書刊印刷調研活動中,蔣朝旭已經成功轉型成為小額信貸企業家,據說收入頗豐。而此次會議上一個成功案例的代表,鐵道出版社印刷廠廠長崔國強,他在任期內將一個虧損達千萬元的國有老廠發展到目前年產值1.7億元,可即便如此,書刊印刷僅有2000萬元產值,業務早已邊緣化。
重慶華林印務總經理徐在華作為純民營書刊印刷企業管理者,感觸更為深刻,既得不到新華系統的教材教輔印刷業務資源,也得不到像出版社印刷企業穩定的出版資源,同時作為民企也完全得不到太多政策方面的支持,特別是推廣綠色印刷以來,重慶華林全部采用綠色印刷設備和耗材,還要承擔金額巨大的綠色印刷認證及培訓費用,出版社等客戶卻并不會為此埋單,這種堅守讓他覺得非常辛苦。
各顯其能的突圍方式
如何生存?這已經不僅僅是企業經營策略的問題,而是擺在一個行業面前的終極命題。
郭健認為,盡管是行業會議,但企業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和贏利,我們不要過多糾結在行業走向上,更迫切的是如何尋找適合自己企業的突圍發展之路,尋找新的贏利引擎。他舉例說,過去很多企業都在談數字印刷,但數字印刷是為了解決市場中的碎片化需求,為了解決出版社800億庫存碼洋問題,但書刊印刷企業能得到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在一個滿足碎片化需求的技術問題上停滯不前呢?是時候該想想如何活下來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