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熬與激情 沒錢也出雜志漸成“南寧坐標”
今年9月中旬,最新一期雜志伴隨著一個“彩蛋”出爐了,這是一張廣西大學的手繪地圖。拿到雜志的人都驚嘆不已:“這是目前為止見過的最美的西大手繪圖。”這本《熾熱》雜志,印刷量達到了3萬冊。
從最初印刷3000冊,到最新一期的3萬冊,這一群大學生也有很多次“熬不下去”的念頭。“忙于學業,沒有錢,各有各的想法。”楊智謀說,大家干活兒都只有“激情”兩個字支撐著,沒有工資也沒有報酬。一些人退出了,一些人又加入進來。
“第二期雜志實在沒錢了,我賣了自己打工賺錢買的摩托車,湊了點兒錢。”楊智謀和團隊們開始尋找一些商家的合作,但是理念不合的商家,他們也只好婉言謝絕:“我們不能讓大家看到純商業的廣告。”
他們堅持的風格開始得到強烈的反饋,周邊的高校、中學紛紛找到他們,希望能設置一個取閱點,很多人還通過各種方式留言索書。“起初是柳州、桂林的,后來開始有廣東的、山東、深圳、武漢的讀者索要雜志。”他們開始一期一期地往外面寄書,一些外省來到的年輕人也事先查好周邊的取閱點,一來到南寧就直奔取閱點拿雜志。
“圖文并茂,每期都有詳細的地圖,我可以拿著書本了解南寧本土的語言、周邊好吃好玩的點。”一位廣州的“窮游一族”認為該雜志很實用。
堅持與苦悶 現實沒那么好玩仍堅持自己的路
1年印刷6本雜志,《熾熱》的主創人員回頭想來,十分感慨。就像每一個充滿理想的創業者都會面臨理想和現實的碰撞一樣,這群充滿激情的大學生,同樣面臨各種困惑。
“首先就是沒錢。”幾名尚未大學畢業的主創人員,幾乎在每一期雜志的印刷費用上都絞盡了腦汁。“為了支撐雜志的印刷,開始跟商家合作。但是商家也不能理解我們,為什么要談文化?我們為什么一定要談文化?”楊智謀也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就像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純粹的本土文化能走多遠。
除此之外,他們也非常渴望能走上規范化的道路,希望它能走出南寧走到更遠的地方去。“現實其實沒那么好玩,甚至很艱難,但是失敗又怎樣,再不做我們就老了。”楊智謀覺得,他們這一代南寧年輕人正在經受著南寧本土新舊文化的交替,“我們有必要從新的視角去看待它,讓外地人了解‘老南寧’,讓‘老南寧’了解‘新南寧’。”
名詞解釋
DM雜志即直投雜志,它是免費贈閱、僅在有限的地點和區域投放的一種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