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hbx9"></address>
    <listing id="9hbx9"><menuitem id="9hbx9"><menuitem id="9hbx9"></menuitem></menuitem></listing>

    <noframes id="9hbx9">
    <noframes id="9hbx9">

        <address id="9hbx9"><listing id="9hbx9"></listing></address>

        注冊成為vip商家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永樂大鐘鐘鼎文被3D技術成功拓印 有明成祖題字

        發布日期:2014-09-26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ahprint  瀏覽次數:1867
        核心提示:在三維技術、數學運算的助力下,永樂大鐘“通體”所鑄的23萬字佛教經咒已得到數字化重現。這是本市乃至國內首次實現數字化技術拓印鐘鼎文字。

          “惟愿國泰民安樂,惟愿時豐五谷登,惟愿人人盡忠孝……”昨天,本報記者在北京市科研院計算中心見到了被譽為永樂版“中國夢”的“十二惟愿”鐘鼎文真跡拓片。在三維技術、數學運算的助力下,永樂大鐘“通體”所鑄的23萬字佛教經咒已得到數字化重現。這是本市乃至國內首次實現數字化技術拓印鐘鼎文字。

          數百年來,享有“鐘王”美譽的永樂大鐘在風雨侵蝕下受到磨損。去年底,大鐘寺博物館與北京計算中心的專家開始謀劃用3D掃描等數字手段,將大鐘的關鍵信息采集留存。

          “3D掃描是一場持久攻堅戰。” 北京計算中心科研人員沈濤稱,從去年10月起,這項工作整整進行了大半年。懸掛在大鐘樓中央巨架上的永樂大鐘,高6.75米,直徑3.7米,體積非常大。工作人員整日面對著密密麻麻的經文,與大鐘、蝙蝠和3D掃描儀為伍不說,還經常會遇到難啃的骨頭——由于大鐘有的部位在橫梁拐角處,空隙非常狹窄,即便小型手持掃描儀也伸不進去。這種情況下,工作人員想到了雕塑泥印模——先把泥糊在鐘上,等泥干了取下來,再掃描泥巴……這才最終取得了這部分“刁鉆”經文的3D信息。

         

        觀眾在明永樂大鐘鐘體內壁銘文的高清互動圖像前駐足觀看

          采集到三維數據后,還要用軟件工具建模,對大鐘進行三維重構。一切就緒后,大家突然發現三維大鐘的視覺效果并不好。原來,直接用肉眼看三維信息精度還遠遠不夠,無法還原大鐘的真實效果。惟一破解之法就是將掃描儀拍攝的大鐘照片“貼”回到三維立體的大鐘上。

          “照片要一一對應,需要一個像素點一個像素點地拼接,這就好像在電腦前做一臺復雜的‘神經手術’。”北京市科研院計算中心副主任劉清珺打了個比方。

          事實上,工作人員在做照片拼接時,破面、重影和留白的情況時有發生,每每這時,都要對大鐘重新掃描……今年7月,永樂大鐘的3D模型終于建成,藏在鐘體的經文也終于得見天日。記者在播放的3D動畫視頻中看到,不僅鐘頂、鐘內壁的經文可一覽無余,在計算機的操作下還能實現自由縮放大小。也就是說,無論您想看鐘紐處王菲歌里唱過的《心經》,還是鐘裙處明成祖朱棣題字的《十二惟愿》,均可輕松實現。

          對永樂大鐘最初設計的數字保護工程原本到此可以結束了??僧攧⑶瀣B得知大鐘上的23萬字均出自明朝書法家沈度之手時,工程又延時了。“這位館閣體的創始人,曾被永樂大帝譽為‘我朝之王羲之’,大鐘上的經文即是他的真跡,何其珍貴,何不拓下來收藏?”

          事實上,早在民國時期,北洋軍閥張宗昌就曾對永樂大鐘的鐘身銘文做過一次拓印整理,但極不完整,現已殘損不堪。此后,在90年代中期,北京各界人士聯手對大鐘銘文進行全面補拓、整理和編輯,并采用傳統印刷、裝幀工藝,出版了《永樂大鐘銘文真跡》。對于這次歷時多年的拓印工程,內行人稱,由于鐘體的經文都是陽文雕刻,傳統的紙張拓印,非常不清晰,更加無法作為字帖用。

          起初,計算中心的工作人員也曾嘗試從3D照片中直接摳字,結果,即使是一個熟練的工程師,大半天也只能摳出六七個字。不僅如此,劉清珺直言,這樣效率低不說,且頂多是去掉背景的局部照片,絕非真正意義上的拓印。

          “何不將建模的方法對三維信息逆向使用?”經過深思熟慮后,劉清珺想到把三維信息“拍扁”在一個平面上,剔除背景,剩下的就是文字了。想法雖易,實踐起來很難。整整一個月,劉清珺埋頭于計算機前,設計出了一種獨到的算法——將三維信息投影到二維曲面上,再把曲面“展平”,同時還要消除掉因鑄造工藝留在鐘底面的紋理……終于,備受期待的鐘鼎文字現身了,不僅效果比傳統拓印方式要好得多,且效率奇高,兩分鐘就能拓印一百多個經文。

          這一意外成果讓大鐘寺博物館的負責人十分驚喜:“我們原本想著只要能把經文畫面保存下來就好了,真沒想到還能用數字技術全部拓印出來。”目前,北京計算中心和大鐘寺博物館已將“十二惟愿”的經文拓印下來制作成折,以此作為博物館近期重新開館的文化禮品贈與賓客。未來還計劃將所有經文拓印并出版成冊。

          “書法拓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載體,此前從沒有人用三維技術實現過,我們這項三維數字技術正在申請國家專利。”劉清珺透露,我國有大量碑刻文物,“年齡”都在上千年左右,并受到不同程度的風化侵蝕。對于這些碑刻文物保護,這一技術同樣適用。此外,該技術還可用于對海外流失文物的數字回歸。“我們正在與國家文物部門溝通,如果能對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進行三維掃描,再帶回國制作,將比人工丈量的信息精確很多。”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返回頂部
        日韩黄色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