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我們用這一著名詩句來形容1995-2005年這個中國包裝行業的黃金十年也許毫不為過。在這十年期間,受益于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奠定,中國包裝工業以年均20%的速度飛速發展。
由于安定的社會環境、極為低廉的人工成本、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優惠的稅收政策以及加入WTO后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向中國敞開市場等有利因素,中國包裝行業的土壤極其肥沃。有行業人士形象的比喻這個包裝業黃金十年說,只要是一粒種子,丟在這片土壤就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因此,這十年間,許多先知先覺、資本雄厚的跨國包裝巨頭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世異時移,任何事物均抵擋不住榮枯興歇的自然規律。當很多人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當中時,不經意間,中國包裝行業的形勢悄然逆轉,以逐利為惟 一目標的國際資本見勢不妙,抽身撤出了中國市場。在此,包裝地帶為您列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
瑞典愛生雅撤出中國瓦楞包裝市場,成功賺取最后一個銅版
2010年4月26日 –全球領先的造紙和包裝行業公司國際紙業宣布以2億美元現金收購愛生雅包裝亞洲業務。這標志著愛生雅包裝亞洲業務所涵蓋的13個瓦楞紙箱廠、2個特種包裝廠及4500名員工被正式打包出售。
國際紙業亞洲區總裁彭博文(Paul Brown)說,“愛生雅的工廠是對國際紙業亞洲區現有的12個紙箱廠的很好的補充。國際紙業亞洲現有的12個紙箱廠主要是在中國。此次合并將會使國際紙業亞洲包裝業務更有競爭力、實現更多利潤,也將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愛生雅于中國瓦楞包裝工業如日中天之時以較為低廉地價格將瓦楞包裝業務出售給國際紙業,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是時隔四年之后再來評價這一交易,才發覺愛生雅這一決策是何等英明。2010年,中國瓦楞包裝行業利潤迅速下滑、產能過剩及無序競爭等隱憂被中國成功擠掉美國成為世界瓦楞包裝新霸主的光環悉數掩蓋。
受制于僵化的營銷策略、美國國內的反腐壓力、薄如蟬翼的利潤及空前激烈的行業競爭,IP國際接手中國包裝業務后,在營收方面無所建樹。不但沒有形成龍頭企業的攏集效應和規模優勢,反而被國內合興、勝達、美盈森、裕同等小字號的民營企業趕超。2014年4月3日,國際紙業近日宣布將其位于英國的一家工廠和位于愛爾蘭的另一家工廠出售給Saica。其中國區的瓦楞包裝工廠也會經歷同樣的命運嗎?
凸版印刷(上海)有限公司悄然轉讓
2012年5月,全球著名的日本凸版印刷在上海的獨資企業——凸版印刷(上海)有限公司,因為經營問題已經悄然轉讓。據透露,該公司主要從事銀行卡、信用卡及預付卡的生產和銷售,由于企業經營不理想,2個月前企業停產。所有生產設備全部以很低價格轉讓給了一家杭州公司,400余員工已被遣散。
值得一提的是,凸版印刷在中國的子公司及商業網點多達二十多家且經營狀況良好!此次凸版撤出中國信用卡及銀行卡市場的主要原因是2012年初開始急劇惡化的中日政治關系及該公司所印刷的產品的敏感性所致。
偷雞不成蝕把米,聯邦快遞金考快印黯然退出中國市場
2012年4月,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快印連鎖企業——聯邦快遞金考(FedEx Kinko's)悄然退出中國市場。據悉,本次聯邦快遞金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所有門店將全部關閉。為了遣散員工,聯邦快遞金考給予了中國員工遣散費用。
金考的退出,則完全是管理模式水土不服和高額的運營成本所導致。據內部人士透露,以上海為例,金考在上海只有2個店在賺微薄的錢,而且營業額少得可憐沒有一家能過60萬。其次店租太高,每店每月要承受10萬甚至更高的房租。當然還包括員工專業水平欠缺、設備落后、營銷策略失當等原因。不過該人士提到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國人的職業素養和德道水平太低。也許這才是傳說中的水土不服吧。
富特波爾集團悄然關閉天津、廣州兩家工廠
富特波爾容器集團有限公司(FTB)是美國波爾公司與香港工業家羅富昌共同創辦的美港合資企業。富特波爾公司在中國投資超過4億美元,建立企業20余家,鋁質兩片罐產量超過全國市場50%以上,鐵質三片食品罐、噴霧罐及塑料罐均在市場上占有主要份額,執中國飲料、食品金屬容器行業之牛耳。
近年來,由于市場達到飽和,加上中糧、寶鋼等國字號的企業加入到競爭行列,金屬罐包裝行業嚴重的產能過剩迫使富特波爾不得不關閉位于天津和廣州的兩家工廠。
美國Portola包裝公司關閉中國工廠
2012年7月5日,美國Portola 包裝公司將終止旗下的化妝品包裝業務,并停止美國羅德島州Cumberland和中國南海工廠的生產。
Portola Tech業務部設計和生產化妝品和個人護理專用的罐子和封蓋。該公司成立于2003年,當時Portola Packaging公司收購了位于羅德島州Woonsocket的 Tech Industries Inc.公司。2009年時,Portola Tech公司將總部和在美生產廠一并遷往Cumberland。南海工廠在2010年底投產。
Portola公司中止兩家工廠系出于公司戰略發展考量,今后將著重發展核心的飲料封蓋和瓶業務。
世界百強紙業巨頭臺灣正隆集團低調關閉合肥新工廠
2014年8月底,世界紙業百強臺灣正隆集團悄悄關閉大陸的一家紙箱廠--合肥正隆包裝制品有限公司。公開資料顯示,合肥正隆包裝于2013年3月投產。年產300萬個瓦楞紙箱、300萬套瓦楞紙緩沖包裝。合肥正隆包裝有限公司投產一年來,由于訂單遠低預期,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消息一經發布,立即在國內瓦楞包裝行業引起強烈震動。據知情人士透露,該廠原本規劃是后續往二級廠甚至是一級廠發展,但合肥子公司尚在襁褓之中就被母公司拋棄,表明正隆公司對中國包裝市場的下滑始料未及。而此次事件折射出正隆對中國瓦楞包裝市場的悲觀預期,才是其給市場帶來強烈震憾的原因所在。
正隆公司建于1959年,在臺灣擁有四個造紙廠及六個紙器廠,產銷據點跨足中國、泰國、越南、日本、美國等地,為臺灣最大之工業用紙與紙器之領導廠商,同時是全球前百大紙業公司之一。自從進入大陸以來,其紙器事業群已遍布大江南北,包括:上海中隆、上海中豪、山富昆山、昆山昆富、隆富紙品(昆山)、蘇州正隆、蘇州富發、杭州勝銘、漳州正隆、正隆廣東、東莞正隆、東莞建隆、東莞冠隆、煙臺隆富、青島中隆、天津中隆、鄭州正隆、重慶正隆,及近期關閉的合肥正隆。
緣起緣滅、花開花落,有的廠興起,有的廠關門,這本是尋常事件。然而的有企業撤離國門,并非是缺乏競爭力,而是中國的包裝行業生態發生了顯著變化,這才是我們應該引起深思的地方。
自2008年以來,國有資本憑借超額壟斷利潤和無障礙的融資等特權橫掃各個領域,如中煙旗下的各大煙廠開始全面染指煙包業務,寶鋼及中糧等國字號企業則進入業已飽和的金屬包裝領域。效率低下、管理混亂的國企擠占原本屬于民營企業或外資企業的地盤,惡化了包裝行業的生態,也滯息了包裝行業的活力,未來幾年,這一惡果將會逐漸顯露出來。
中國之所以在經濟方面取得飛躍發展,一個重要因素在于政治穩定。然而,近幾年來的釣魚島事件和美國重返亞太的策略,讓中國政府緊張而又舉止失措,凸版印刷(上海)有限公司的轉讓讓人不得不聯想到中日緊張的政治關系。這一事件標志著政治穩定這一有利因素也受到削弱。
還有一個因素也不得不提及,就是一直困擾中國的腐敗問題。目前企業在獲取訂單時大舉賄賂客戶相關人員已經成為了顯規則,前幾天華為處理一百多名涉嫌腐敗的員工可謂揭開了冰山一角。多數跨國企業不僅因為內部員工腐敗造成巨大損失,而且由于受制于其母國反腐威懾力,被競爭對手以非正當手段奪走訂單的事情時有發生。
腐敗與國進民退正象瘟疫一樣毒害著中國包裝這個受惠于自由競爭而充滿活力的行業。這是任何資本在企圖進入這一領域時,都不得不慎重考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