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的日子不好過已經好多年了,蒼龍書店、樂華書店、文樂書店,這些曾經小有名氣的書店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還有頗具氣質和格調的佐佑書房,歷經“七年之癢”后亦是悄然歇業,令許多愛書人士唏噓不已。
實體書店,曾是眾多文藝青年的精神家園,但如今,面對越來越多元化的市場競爭,只能在夾縫中堅守。近日,溫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出臺了《關于開展2013年度溫州市實體書店建設扶持資金申報工作的通知》,對運營正常、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在特色經營、創新發展方面富有成效的出版物發行企業(個體)予以資金扶持。從本月1日起,申報工作已正式開始。
溫州實體書店路在何方?電子閱讀是否能取代紙墨書香?帶著種種疑問,記者日前進行了走訪。
實體書店紛紛倒閉
暑期臨近,記者走訪市區幾家實體書店,發現看書的人不少,但多數人只把書店當成“閱覽室”,并不作為“消費地兒”。
“比如一本新到的圖書,顧客往往先到實體店看看簡介和內容,然后上網購買。”溫州書城一店員告訴記者,網上書店跟實體書店“搶客”,已是不爭的事實。
卓越網、當當網、京東商城、亞馬遜中國等網絡書城,都有著相當豐富的圖書門類和一批忠實的購買者。“我已經很久沒有上實體書店購書了。”市民劉先生如是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跟劉先生有著同樣做法的市民不在少數。市文廣新局新聞出版管理處相關負責人透露,近年來,溫州實體書店數量急劇下降,截至今年3月,市本級和鹿城區的實體書店僅存74家,圖書批發市場7家,甌海區實體書店38家,龍灣區17家。這個數字跟上世紀九十年代圖書市場鼎盛時期“沒法比”。
據曾在學院西路上開實體書店的黃先生回憶,十多年前僅這條路上至少開著30家各有特色的民營書店,如蒼龍書店、樂華書店、文樂書店、北山書屋、國子書店等等,但現在活下來的只那么兩三家。
在民營書店一片“倒閉潮”中,溫州龍人教育書店之所以能活到現在,除了靠各大出版社和學生、家長的支持外,不得不說是沾了溫州書城的光。
這家位于市區公園路一條小巷內的民營書店,教輔類書籍銷售量位居全市前茅,家有學生娃的市民幾乎都知道它。去年5月,由于承受不了高租金,龍人教育書店從原先的大廈搬到了對面的民房,其中兩間小巷“臨街”店面主要銷售兒童讀物、公務員復習資料和社科綜合類書籍,另一間置身深處的兩層老房則以銷售教輔類書籍為主。
“這幾年受網絡書店的沖擊,實體書店舉步維艱,文學、社科類圖書銷售量大幅下滑,僅靠銷售教輔類用書維持生計。”書店經理胡女士坦言。
民營實體書店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并不是溫州特有的現象。2011年,國內民營書店用“兵敗如山倒”形容并不過分。整整一年,與民營書店有關的新聞總圍繞著“倒閉”、“關門”這樣的詞匯。2012年,整個圖書業的發展仍不理想,百度新聞搜索收錄了超過16萬篇關于“書店關門”的報道,80%以上的新聞發布時間是在2012年以后。
似乎是提前嗅到了危機,近年來溫州市圖書批發商紛紛撤離“前線”,將精力集中投放在圖書批發市場。但在市圖書批發市場管理辦公室主任黃志義看來,如今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前幾年的圖書批發市場就像菜市場一樣熱鬧,現在卻顯得冷冷清清。”
經營面臨多重挑戰
在書店里,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前來買書的市民,他們一致認為,網絡的沖擊其實是所有實體書店面臨的共同困境。市民馬小姐說,網上書店的容量遠大于實體書店,搜索也方便,還可以進行價格比較,從購買到收書耗時一般也就幾天,相比之下,來實體書店停車難找書難,不能貨比三家,“也不能半夜三更想買就買。”
此外,網絡書店的促銷力度也是吸引顧客的重要因素,幾個大的網絡書店,常年有滿減活動,而且逢節日等促銷力度更大。記者登錄京東商城圖書頁面,就有“精品圖書匯”滿“200元減50元,滿300元減80元”的優惠,更有“專業圖書1折起五折封頂”的折扣,這相比一些實體書店新書85折優惠,還是能省下不少錢。
而電子閱讀的興起,可以說是對傳統閱讀的顛覆。“如今只需要一部電子書,我們就能手持一座移動、全面、數字化的私人圖書館,”剛參加完高考的吳同學說,“在坐車途中、等人時候隨心所欲想讀就讀,光這一點,就是紙質圖書無法比擬的。”
在多數實體書店經營者眼里,不斷上漲的房租和用工成本,也是他們歇業轉行的因素之一??嘈慕洜I了七年佐佑書房的錢先生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無奈地表示,“圖書行業本來就掙不到什么錢,眼看望江路的房租都要20多萬元一年了,租金是原先的3倍,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最終只能退出了。”
也有人認為,實體書店的關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日漸浮躁的人心。因為浮躁,書本上的文字讓人沒有耐心看下去了;因為浮躁,內涵厚重的優秀書籍被各種暢銷書所代替了。
在一些悲觀者看來,實體書店逐漸消失只是歷史的潮流罷了,對此,業內人士并不贊同。“去實體書店買書,買到了傳統文化味道,還有一份閱讀的心情。這是網絡購書滿足不了的,”溫州市藍登圖書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曉峰說,“手里拿著一本書翻閱,這和盯著電腦閱讀電子書籍,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溫州人》雜志社副總編輯方韶毅對此表示認同。他說,“紙墨書香”和“觸感”是他難以割舍實體書店的兩項原因。盡管他也上網買書,但與實體書店相比,卻少了淘書、翻書的樂趣。
在一些學生朋友眼里,去實體書店買教輔類用書往往比網絡購書更靠譜。“教輔類書籍每年都在更新變化,網絡書店往往新老版本共存,無法給人以簡單有效的指引,而且我們也怕買到盜版書耽誤學習。”
逆境中轉型求生存
實體書店一片低迷,似乎看不到出路。今后的路究竟該怎么走?這是擺在所有書店經營者面前的一道難題。他們期盼著書店作為文化產業能獲得政府的扶持和幫助。
記者了解到,早在兩年前,杭州已經開始行動起來,出臺了《關于扶持民營書店健康發展的暫行辦法》。這個省內首個民營書店扶持辦法規定,每年將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以資助、貼息和獎勵等方式扶持杭州民營書店發展。
與此同時,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也出臺了相似的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配套措施,表示要為民營實體書店“輸血”。一時間,業內外叫好聲一片。
溫州也開始關注到實體書店的生存。記者從市文廣新局新聞出版管理處了解到,該局已于去年出臺有關規定,計劃于2013年到2015年分三批共劃撥900萬元專項資金,對鹿城、甌海、龍灣范圍內持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從事圖書、報紙、期刊經營活動且滿足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等條件的實體書店予以資金扶持。2013年度扶持資金的申報文件已于近日下發。申報工作正式啟動。
在無情的市場面前,溫州市各實體書店也試圖通過多種經營進行自救。溫州書城總經理翁自書認為,擁抱變化,是傳統行業應對互聯網顛覆時最有效的回應。“實體書店要發展,理應積極拓展與文化相關的行業,如文具、數碼產品、運動服飾、玩具、音像制品、體育、美術、音樂器材等,讓實體書店成為文化消費綜合體。”
據悉,早在2004年,溫州書城就已引進了文體用品、數碼產品等副業進駐經營,近年來又對原來的副業品種進行了升級,使書城變身成為小規模的綜合商場,就今年而言,副業的銷售額就超過了三分之一。
李曉峰表示,實體書店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必須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不斷調整經營內容,推出特色項目。今年元旦,位于市區飛霞南路的藍登圖書喬遷至湯家橋南路,除保留原本的圖書批發零售功能外,特意在二樓開辟了百余平方米的崇賢館,專營手工線裝圖書。記者在古色古香的展館看到,實木書架上擺放著唐詩宋詞、論語、二十四史、書法全集等古籍類圖書,其中一些價值不菲。“從元旦至今已售出200多套線裝書,說明還是有一定市場的。”
而被年輕人稱之為“溫州最美書店”的睿社的出現,也是實體書店結合咖啡茶吧、讀書沙龍、文化論壇等商業形態的有益嘗試。睿社坐落于東甌智庫的一棵樹藝術中心,面積達600平方米。和別的城市的特色書店一樣,這里不光提供買書服務,還是一個能捧著書看的場所。
但愿在多方努力下,溫州實體書店的燈光能溫馨如舊,讀書的風氣能越加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