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四庫全書》,是中華文明史上最瑰麗的珍寶之一。揚州文匯閣,也因曾收藏過這樣一部皇皇巨作,留名青史。昨天,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由揚州一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復制的原大原樣原色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將于4月18日在揚州天寧寺萬佛樓向公眾免費開放。
《四庫全書》簡介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曉嵐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費時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于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四庫全書》“復活”的秘密
據了解,在揚州“復活”的《四庫全書》,耗用手工宣紙6000刀、楠木函盒6144個、老樟木書架128個。從數碼拍攝、數據修正、試制、正式生產到完工,一個工作團隊工作了12年。據了解,光把這套書進行倉儲式陳列,沒有兩三個月是完成不了的。此外,起碼要有600多平米的房子才能放得下。
研發:全球唯一四色宣紙印刷
北京同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盧仁龍早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出版原大原色原樣《四庫全書》,之前做了非常漫長而細致的準備工作。公司注冊完成后,從全國各地遴選優秀人才,組成了一支專業團隊,光是操作隊伍,就有40多人。
最重要的是,研發出了一項全新的數字印刷技術—印刷四色宣紙,這在全球都是絕無僅有的。“這項技術研發了4年之久”。
秘方:宣紙摻入30%檀皮
當年,乾隆皇帝下旨抄寫《四庫全書》,所用的紙張是最名貴的開化紙,可是現在已經找不到了。盧仁龍說,“后來,我們深入到安徽,因為那里是宣紙的原產地,專門調研什么樣的紙張能長期保存,什么樣的紙張品質最好,更重要的是什么樣的紙張更符合數字印刷的要求。我們最終采用的宣紙,使用了專門的配方,在里面摻入了30%的檀皮。普通的宣紙一刀大概四五斤,我們所用的宣紙一刀重六七斤。墨粉則加入了礦物質元素。”
保真:裝訂采用“皇家工藝”
不僅在印刷和宣紙上費盡心思,在其他細節上,也力求盡善盡美。“書的封面,專門跑到湖州采集湖州絹面。而且,每本書封面的重量,都有很科學的數據。”另外,這次出版《四庫全書》,裝訂采用的是包背裝,而不是線裝。
“目前全國只有兩種書是包背裝,一是《永樂大典》,另外一套就是《四庫全書》。”盧仁龍說,包背裝是皇家所用的方式。包背裝,工藝非凡,也很耗材。一切的工作,都是為了力求達到最逼近文津閣版《四庫全書》的品質。“這不僅是再現,更是一種創造。”
艱辛:光相機就拍爛了10多臺
盧仁龍說,現存于國家圖書館的文津閣《四庫全書》,是七部《四庫全書》中的第四部,它是七部《四庫全書》中至今仍是原架、原函、原書一體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
為了復制全套《四庫全書》,光是拍照所用的照相機,就拍壞了10多臺。
盧仁龍回憶,《四庫全書》異常珍稀,10年前,在國家圖書館拍攝時,都有武警護衛。翻看時要小心翼翼,手汗、口水都不能沾上去。“10個工作人員持續拍攝,拍了兩年,相機拍爛了一臺又一臺”,拍攝完工,團隊六七十人三班倒連續不斷地一張一張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