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書刊印刷企業的發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應對市場環境變化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困難,轉型突圍成為很多書刊印刷企業經營者思考和實踐的熱點。在種種轉型路徑中,由書刊印刷邁步進入包裝領域成為眾多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
從近年來的行業統計數據來看,包裝印刷的確表現出比書報刊等出版物印刷更高的增長速度,在印刷總產值中的比例不斷提高。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書刊印刷企業向包裝印刷的邁進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包裝印刷能否成為幫助書刊印刷企業走出經營困境的“藍海”?答案是——未必盡然。原因除了業內人士已多有論及的技術差異、資源背景等因素之外,還在于目前行業內對包裝印刷存在的三個認識誤區。這些誤區猶如印刷企業轉型道路上的一個個陷阱,稍有不慎就會跌落。
誤區一:整體向上的市場意味著一切向好
最近幾年從整體上看,我國包裝印刷產值的增長速度要高于書刊印刷,然而對個體企業而言這并不能必然推導出包裝印刷市場比書刊印刷市場機遇更好的結論。因為整體向上只是行業大勢,而企業置身的真實市場環境卻是復雜多變的。在決心進入包裝印刷市場之前,書刊印刷企業在以下三點上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
首先,整體向上并不意味著沒有波折。雖然正如業內人士所預期的那樣,整體向上是近年來包裝印刷市場的主基調,但這并不意味著包裝印刷市場的未來發展將一路向上,毫無風險。相反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在某個局部或某個時間段內意料之外的波折會不期而至。而對個體企業而言其生存環境恰恰就是具體的“局部”。比如2012年北京印刷企業共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87.11億元,同比增長4.36%,但其中包裝裝潢印刷企業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卻下降2%;而在以煙酒包裝為特色的貴州省,包裝裝潢印刷企業完成的工業總產值更是出人意料地下降了8.69%。在這兩個地區,包裝印刷市場的表現均不及書刊印刷,因而簡單說包裝印刷市場的機遇優于書刊印刷市場顯然并不成立。
其次,整體向上并不意味著齊頭并進。雖然在業內人士的論述中,包裝印刷往往被視為統一化的“大市場”,但實際上這個市場包羅萬象、門類眾多。比如承印物類型可以分為紙包裝印刷、塑料包裝印刷、金屬包裝印刷、陶瓷玻璃包裝印刷等;服務的產品可以分為食品包裝、煙酒包裝、藥品包裝、電器包裝等。雖然整體向上是包裝印刷市場的大勢,但具體到每個門類卻可能冰火兩重天。例如,近一兩年在中央八項規定和厲行節約的要求下,高端煙酒、月餅等消費大幅下滑對相關包裝印刷企業產生了直接沖擊。
再次,整體向上并不意味著競爭溫和。近年來包裝印刷市場總量快速上揚,但相關企業并未感覺到競爭趨于溫和。這是因為一個市場的競爭強度不僅與總量的消長有關,還取決于產能膨脹的速度。一旦產能的膨脹速度超過總量的增長速度,這個市場的競爭必然趨于激化。相反,在一個總量縮水的市場里,如果產能析出的速度更快,競爭反而有可能趨于溫和。
誤區二:包裝印刷利潤率更高
眾多書刊印刷企業之所以試圖進入包裝印刷領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書刊印刷日漸被貼上微利的標簽,而包裝印刷的利潤率看上去要誘人得多。這一點在全國書刊印刷的重鎮——北京體現得尤為明顯。
初看上去,北京書刊印刷與包裝印刷的利潤率確實相差懸殊,然而這只是表象。與相對均衡的書刊印刷市場相比,包裝印刷市場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兩極分化、苦樂不均。在這個市場中確有一些令人艷羨的利潤高地,比如液體包裝印刷、煙包印刷、高端酒包印刷、特種標簽印刷、金屬包裝印刷等。在這些領域之中,企業的利潤率通常都在20%~30%,高的甚至可達40%~50%。不過這些高利潤的細分市場恰恰也是技術、營銷門檻最高的領域,大部分從書刊印刷轉型而來的企業通常都不具備搶占這些利潤高地的技術積累和業務資源,而他們可以進入的包裝印刷市場,比如普通紙箱、紙盒領域利潤率并沒有那么驚人。
仍以北京市場為例。有分析顯示,如果排除掉北京最大印刷企業利樂包裝(北京)有限公司的數據,2011年北京包裝裝潢印刷企業的利潤率不足9%,如果再排除掉太平洋制罐、波爾亞太金屬容器、北京皇冠制罐等幾家有印刷業務的包裝企業,其他包裝裝潢印刷企業的利潤率降至3%左右,這個利潤率對亟待轉型的書刊印刷企業而言還有吸引力嗎?而到了2012年,北京出版物印刷企業的利潤率上升至5%以上,而受個別大企業業績下滑影響,包裝裝潢印刷企業的利潤率卻下降至不足14%。
誤區三:包裝印刷業務更易實現高增長
很多初入包裝印刷市場的書刊印刷企業可能會有一種感覺,包裝印刷業務真的比書刊印刷業務更容易實現高增長,并以此證明當初轉型決策的正確性。但這種感覺可能有扎實的基礎,也有可能只是建立在“虛幻”的基礎上。
對于包裝印刷市場來說,轉型而來的書刊印刷企業是典型的后發者。如果這些企業在轉型之前進行了周密的論證,并在技術與內部管理方面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后發優勢將使其在一定時間內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增長。如果再能獲取一兩家處于快速上升期的大客戶,快速增長完全有可能實現。然而這種增長能夠持續多久呢?
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增長率差異只是比較基數不同形成的數字幻象。道理很簡單,假如一家書刊印刷企業的書刊印刷年產值是3000萬元,第二年增長了300萬元,增長率只有10%。而在轉型之后,第一年完成包裝印刷產值300萬元,第二年同樣增長了300萬元,增長率卻高達100%。增長率相差10倍,但很難說同樣300萬元的增長哪個價值更大一些。
本文之所以分析目前行業內對包裝印刷存在的三個認識誤區,并不是要給包裝印刷的發展潑冷水,相反筆者同樣認為,在相當長時間內包裝印刷在我國仍有持續向上的空間。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那些正在探索轉型之路的書刊印刷企業,對包裝印刷市場能有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并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科學決策、認真準備,唯有如此才能在遇到困難時不氣餒、能堅持,因為轉型畢竟不會是一條平坦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