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廣州市審議通過了《廣州市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管理暫行辦法》,對容易出現過度包裝的月餅、茶葉、酒類、保健食品、化妝品等商品包裝提出了“史上最嚴”的標準,違者最高將被罰款10萬元。
隨著包裝行業不斷發展,在商品銷售中,包裝的作用被不斷夸大,過度包裝現象屢見不鮮,廣州是繼上海之后,第二個推出限制過度包裝地方法規的區域。
《暫行辦法》嚴厲程度讓行業企業十分詫異,例如,其列出廣州“在本市范圍內銷售的商品,實行商品與包裝物分開銷售,消費者對是否購買商品包裝有自主選擇權”
此外,其還細致列出,酒類包裝成本不得超過售價15%;強制生產者銷售者回收包裝等,被譽為史上最嚴包裝管理條例。
對容易出現過度包裝,與民生密切相關的茶葉、酒類、保健食品、化妝品等日常消費品和月餅、粽子等6類節日商品,廣州對包裝標準進行了細化。這些食品行業將會是廣州工商質監部門重點監控對象。
最為核心的是,暫行辦法規定,不管商品的生產地在哪里,只要商品進入廣州的銷售市場,就必須符合當地銷售、包裝等要求。而《暫行辦法》將在公布之后的6個月實施,為相關企業留出緩沖期。
分析認為,廣州這份最嚴政策措施,不會是個案,未來有向一二線城市蔓延的可能。
定期抽查模式:保健品是過度包裝重災區
根據上海質監局對商品包裝專項監督抽查顯示,保健食品、飲料酒、加工農副產品和其他食品共4類商品中,違規的一半都是保健食品。
2013年末,安徽省質監局監督檢查結果發現,由于持續的督查,酒精飲料類、茶葉類商品的過度包裝限量情況逐漸好轉。但是保健食品的過度包裝現象依舊嚴重,不僅材質浪費,包裝表面鍍金、彩繪各異,包裝成本過高。
保健食品的包裝上,一些企業未執行包裝計量國家強制性標準,材質上選取了木、鐵、塑料、紅綢、黃緞等,包裝盒子表面鍍金、彩繪等,造成包裝空隙過大、包裝成本過高。
當然現在除了這些產品之外,越來越多行業也在動包裝的腦筋。例如醫院開的藥,一部分藥品包裝也十分豪華。有網友在網上曬一款名為“耐信”的藥品,200多元一盒,一盒卻只有7粒,幾天就吃完,不明白到底是藥貴還是包裝貴。
對于包裝企業而言,這些或許是我們上游食品廠家的事情,實則不然,在新一屆政府執政后,關于抑制三公消費,打擊節慶禮品腐敗等專項整治沖擊到的相應市場,已經波及到我們的對應包裝供應商。
在這個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對于市面商品包裝過度的整治,會逐年加嚴,一線城市廣州上海的條例也會被其他地方政府爭相效仿,我們勢必也需要對這個政策環境做出評估,觀察到各地政策與執法的動向,讓企業走的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