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北京已經持續了四五天的霧霾。喜聞樂見的北風還沒吹下來,雖然立春已久,但是絲毫感受不到一點春天的氣息。相信對于3D打印的企業來說,心情也差不多。
●不希望價格競爭
為什么這么說?入門的3D打印,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FDM,也就是熔融沉積成型技術,由于基本的技術是開源的,大的技術方向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打印材料和底板設計上有點小差異,問題就來了:同質化程度非常高。這到了最后,就再次演變成了一種拼成本拼價格的游戲,淘寶上3D打印就這樣,半年多以前,筆者搜索的時候還是不到3000一套,現在已經不到2000元,顯然是對于想在3D打印領域有一番作為的企業所不想看到的。怎么辦?
現在在3D打印領域的企業,除了已經上市的企業,其它新近的參與到這個領域的企業,普遍的反應是三個字:不掙錢。這方面的報道已經屢見不鮮了。那又該怎么辦呢?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管用嗎?
●技術層面:同質化的差異競爭
首先是技術層面的?;A的技術是公開的,但是實施的細節大不相同。比如盤裝耗材纏繞的問題,這非常容易導致耗材卡住,打印頭拉扯不動打印失敗。在這方面,3D Systems的新一代Cube3D打印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甚至它的耗材是可以自動填充的,這與其它的方案還需要自己用手把ABS或是PLA的線材插入打印頭送料的圓孔,有天壤之別。
另外一方面,導致打印失敗的很重要原因是打印載物的底板需要調平,而3D打印的調平,需要打印頭和底板的間隙非常小,只有一張紙的厚度,間隙大了,容易噴出的細絲粘不牢打印失敗,間隙小了容易剮蹭載物臺,還是失敗,這個度需要用戶反復的試驗,高度依賴經驗。但是太爾時代的新品Up!二代3D打印機,這個過程變成自動的了,極大的提高了打印的成功率。
另外一方面,困擾桌面3D打印機用戶的是我買來干什么的問題。自己3D建模的難度遠大于普通拍照,如果用戶自己不是理工科出身學過機械制圖,恐怕頭腦中連基本的概念都不會有。怎么辦?國外兩大上市公司Stratasys收購的Makerbot以及3D Systems的Cubify,都有著自己的用戶社區,提供了極其豐富的3D打印模型下載:里面非常多可打印的素材都是不收費的。而國內則反其道而行之,原創的3D模型基本都要收錢,這無疑降低了用戶的積極性。
相比之下,國內的3D打印企業,太爾時代算是不錯的了,但是技術依舊停留在熔融擠壓ABS等材質成型上,想要在工業領域展開競爭,必須在光固化樹脂以及燒結金屬這兩個常用的領域率先推出可靠性高、精度高且能打印較大體積的工業化產品,這樣才具備完善的競爭力,并且迅速擺脫OEM為主的業務模式。另一方面,太爾時代還需要與國內的高校進行合作,聯合開發新型的熔融擠壓3D打印的材料。除了常見的ABS和PLA,再找合適的材料。比如Makerbot就找到了彈性的材料,這是個很好的思路,可以多多嘗試,因為工業用的可以熔融再塑形的高分子材料太多了,只有多嘗試肯投入研發,才能有新驚喜。
●營銷層面:“互聯網思維”管用嗎?
3D打印,或許可以嘗試“互聯網思維”:即先賠錢跑馬圈地,盡可能多的占領市場,最近鬧騰的最歡快的打車軟件之爭,消費者都得到了實惠不是嗎?用工業3D打印的錢進行貼補,或是引入融資,用互聯網的方式打開局面,比如買等價的耗材就送3D打印機,否則這個門檻頗高的領域真的很容易只開花不結果。
但是這又有新問題,3D打印的企業,真的沒有阿里巴巴、騰訊那么有錢,用幾億元燒一個打車應用而已。即便是引入融資,風投機構不可能給出很高的估值,可能連這幾億元的零頭都不到,很難做到大把的燒錢去推動產品普及,但是卻可以嘗試一下,因為這樣可以調動那些處在觀望中的用戶購買的積極性。
這個春天,對于起步之后不久的國內桌面3D打印來說,著實有點冷,霧霾之中很難看清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