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某知名家電企業被微博爆料稱“將停止雜志硬廣告投放”,關于傳統紙媒沒落的話題被再次放大。
還記得2012年底,最后一期美國《新聞周刊》以黑白主色調正式向印刷版告別,人們不禁為傳統紙媒的命運哀嘆。然而2013年底,就在退出紙媒市場一年多后,《新聞周刊》又對外宣布重新回歸傳統紙媒市場。
在傳媒業處于劇變的今天,一方面,“唱衰”傳統紙媒的聲音不絕于耳;另一方面,人們也在不斷尋找、發現傳統紙媒是否應該轉型、如何轉型以及轉型成功的例證。作為傳統紙媒的重要組成部分,雜志等紙質期刊在營銷模式上的變化和探索,或許有助于我們窺見未來的變革圖景。
“現在不像過去那樣一個單子包全年”
“廣告下滑給我們帶來的生存壓力是巨大的,這一點不可否認。”《商業價值》雜志總經理萬寧向記者強調著自己的無奈。
以下數據正是這種無奈的有力注解。中國廣告協會報刊分會的數據監測結果顯示,2013年我國傳統媒體廣告同比增長6.4%。其中,電視增長9.6%,廣播增長3.7%,戶外下降1.2%;平面媒體中,報紙延續了2012年的下降趨勢,繼續下降8.1%;此外,雜志也進入下降行列,降幅達到6.8%。
“平面媒體正處在劇變的階段,影響最大的首先是報紙,還有個無法忽視的部分,就是雜志”,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廣告學系主任陳剛說。“關于雜志廣告,近幾年無論是價格、面積還是客戶都在不斷減少,實際上是它的廣告需求在下降。”
在萬寧看來,廣告投放企業越來越傾向于根據訂閱對象群進行廣告投放,“但無論怎樣,整體下滑的趨勢十分明顯”。
中國廣告協會報刊分會主任梁勤儉還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雖然很多企業還在投放雜志廣告,但“已不像過去那樣一個單子包全年,一下來一兩百萬,現在是隨時在變化,一期期地進行購買”。
據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分析,雜志類廣告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目前對期刊發行量的核查不成熟,缺少核查使得廣告在期刊上的價值得不到驗證,對廣告主的投放帶來影響;二是受全球經濟下滑影響,企業壓力普遍比較大,投放廣告的總額在下降;三是我國對醫藥類廣告作出嚴格限制,違規處罰力度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廣告量產生了一定影響。最關鍵的是大環境的變化,使廣告主對于投放媒介有了更多選擇。
石峰所說的“大環境”,無疑是指傳統紙媒的廣告客戶正逐漸過渡為互聯網陣營。
為何廣告主的選擇發生變化
人們如何打發“無聊時間”?陳剛的回答是:“在等飛機、坐高鐵時,雜志是非常好的旅行伴侶。而隨著手機、Pad(平板電腦)的普及,更多人開始選擇上網休閑。”
“廣告主是精明的,他們會根據媒介變化迅速作出選擇。”萬寧指出,營銷模式的翻新,讓他們感受到更為精準的投放帶來的實效。“平面媒體最大的問題,就是考評績效主要看客戶群——這是最沒把握的,只能根據訂戶的基本界類分群去做;而對于營銷來說,又是費效比極其不合適的投放。隨著新傳播渠道的出現,廣告主可以進行更為直接的互動性、精準性數據分析,這將帶來更多營銷模式的變化。”